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3289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从在诵读中感受艺术美、在品味中体会语言美、在探讨中领略人格美、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在写作中彰显创造美五个方面就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一探索,以促进师生的审美锻炼和精神发展,实现教文育人,读书做人的师生共同成长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
2、分的重要地位和同时肩负着美育的特殊使命。美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内涵之一。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语言习得还是人格塑造上,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锻炼的引导,让学生在感悟体验美的同时,学会对
3、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 一.在诵读中感受艺术美6 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断句能力。朗读文言文时,除了按文章标点作出恰当停顿外,还应处理好句中词语间的组合关系,通过相应的停歇体现出内部层次,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和谐统一起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否,很多时候就看对
4、句读和重音的处理如何。判断句读,读准重音,不仅能显现文章的形象美、韵律美和逻辑美,更能读出课文的情感来。 例如学习《赤壁赋》时,完全可运用诵读教学法。开始可通过齐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感情基调。研读第一段前,先启发学生总结作者飘逸淡雅,怡然自得的“乐”,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自由诵读并试着背诵第一段。这时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可身先士卒,声情并茂地背诵全文。最后让学生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把它背出来,在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并谈谈喜欢该句的原因。这样设计,既确立了学生的
5、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新课改理念,以当今语文课堂少有的朗朗书声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6,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祭十二郎文》就要读出作者痛惜、哀伤的真挚感情。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使优美的课文内化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的动词、形容词,
6、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 二.在品味中体会语言美 典雅蕴藉的文言文体现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张力,意境开阔深邃,韵味无穷,往往几字便将广阔悠远的情境展现无余,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如《滕王阁序》,文中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文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
7、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美境,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像这样的名句仅靠翻译是无法让学生品味到语言之美的。又如《项脊轩志》中“(大母)顷之,
8、持一象笏至……”,若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顷之、象笏的词义,但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顷之”6的韵味。试想以大母如此高年,可能还是小脚,这么快就拿来了“象笏”,可见“象笏”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托着大母对家道中兴的希望和对“我”成功名的期盼。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才是深层次的。这样品味,则可体会到作者构思运笔之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