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37905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31
《善教还需善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善教还需善学 《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理论的著作,它比欧洲教育史上最早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早了300多年。 《学记》成于战国后期,由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总结了先秦诸子各家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理论对至今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正如台湾国学大家张尚德先生所说:“《学记》在儒家中之所以重要,在其对人本身的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提纲挈领式地提出了教育之目的与方法,简要地说明教育的错误在哪里,指出了教者与被教者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既包含了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2、关系,他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教师“善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决定性因素,只有教师“善教”的同时学生“善学”才能事半功倍。《学记》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 一、“善教”之法 《学记》认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1]也就是说,如今的教师口里念着课本,心里却并不通晓其意,讲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但求多教,不顾学生明白与否。教人时没有诚意,也不衡量学生的能力。如此“填鸭式”的教法,只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此《学记》提出了“8善教者使人继其志”[2]的观点,并对实现“善
3、教”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论述。 (一)知教之“兴”与“废” 《学记》认为教之“兴”有四者:“豫”“时”“孙”“摩”。“豫”即“预”,意味着防患于未然,在学生的一切恶念尚未发之前便用礼教约束禁止其恶行;“时”即“合时”,指抓住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加以教导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若错过了时机,教育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孙”即“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循序渐进施教,切忌“揠苗助长”催生式的教育;“摩”即“磨”,主张同学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经常与“友”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否则便会孤陋寡闻。教之“废”有六者,除与教之“兴”相对应的四者以
4、外,还强调交友之不慎而引发的后果,即“逆其师”及“废其学”。“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3]教师只有领悟了解教育教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恰到好处地及时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善喻”之理 《学记》有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4]所谓“善喻”包括三个方面:“道”“强”“开”。“道”即引导之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对学生没有强制性的约束,而是耐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由“
5、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也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即严格之意,主张教师对学生松弛有度,严格而不压抑学生的思维。“开”8即启发之意,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授不是和盘托出,而是对学生加以启发,给予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善喻”之理与孔子所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一脉相承的,即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确立方向,引导其前行但不阻碍其发展,当学生遭遇困境时,用“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5]的语言点拨、启发他们,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进一步独立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三)晓“学者”之“四失” 《学记》强
6、调“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6]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最容易犯,这是教师必须要了解的。人在学习的时候,因为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浅尝辄止,停留于表面;或因内容简单而轻视之,亦或给自我设限,不求进步。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施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最终做到“长善救失”。正如有学者指出:“根据学生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优点和缺陷,教师必须以一种教育良知冷静对待,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基本途径。”[7] 二、“善学”之道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
7、边活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除教师要“善教”之外也不能缺少学生的“善学”。《学记》所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8]《学记》对学生如何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9],成为“善学”之人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一)持恭敬谦逊之态度8 个体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个体学习的效果。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初学者往往在获得一点成绩以后,就容易自满而止步不前,或是把学习看得太困难,从而畏难不前。所以《学记》中劝诫人们在学习时应避免“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10],鼓励人们秉持一种在有限的时
8、间里踏踏实实的刻苦专研的态度,合理分配精力,劳逸结合,迎难而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这是成为“善学”之人的首要条件。 (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