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37897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探索新思路 成长新专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索新思路成长新专业 摘要:积极适应地方政策、开办光伏技术应用专业。详细探讨了该专业的建立基础、引领、抓手、平台、依托及标志。 关键词:光伏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议;师资建设;精品课程;行业企业;西藏中职班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政策支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
2、范工程,培育太阳能与风能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和行业骨干企业。” 几年来,我校本着“对接产业,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理念,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技术革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2009年,我校开办了三年制中职光伏技术应用专业,2010年9月,我校成为首批承接内地西藏中职班办班学校之一,为雪域高原培养100名光伏专业人才,2012年,又接受了20名学生学习光伏技术,我校已成为西藏培养太阳能光伏技术的重要基地。 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新专业5 我校光伏发电技术专业是以吴中区域经济为背景
3、而设置开办的新专业。本专业于2009年9月与百世德集团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开始招生,当年实际招生90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人。现有专任教师10人,都参加了相应行业的实践经历,校外兼职教师4名,基本形成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还参与了企业的能源改造项目,先后完成多项节能节材技 改项目,正在申请2项专利。目前拥有光伏专业专用实训室6个,校内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的开出率一直保持在100%。 二、以基地建设为引领促进专业建设 2010年,我校申报省级光伏技术实训基地,同年被批准立项,获得省财政
4、厅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经过调研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关配套实验实训的建设,现已建成3kW户外光伏发电系统实训室、电池组件制作工艺实训室等。经专家现场评估,我校的光伏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省优秀实训基地,并追加100万元投资。去年,我们还购买了南京康尼有限公司大型KNT-SPV01的技能大赛设备三套,使得目前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与企业深度融合。我们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展现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引导该
5、领域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三、以师资建设为抓手强化专业核心竞争力 几年来,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光伏企业挂职锻炼、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搭建与同行交流的平台、解决技术难题、参与研发项目,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研发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5 力。组织本专业教师协同参与来自企业的课题,以此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与综合协调能力,如,在西藏山南考察时发现光伏路灯寿命在当地偏低的情况,回来后,我们组织力量攻关,通过改变充放电控制规律,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级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制作光伏应用作品来提高
6、教师的实践能力,由我们教师自主开发的光伏多功能帽、光伏收音机、光伏笔记本、高原篝火灯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四、以精品课程为平台细化专业建设内涵 2009年,我校开始了《光伏技术应用》精品课程的建设。我校与7家苏州市区和吴中区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在学生实习、课程开发、教师技能培训、教材建设、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这一平台,将校内培养与光伏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培养紧密结合,将思想品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
7、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技巧、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作风、遵守纪律等职业素质,保证了良好的教育质量。 2009年光伏技术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认定为“特色专业”。2010年,《内地西藏中职班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申报为江苏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2011年,我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光伏组件制造工艺及应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校蒋俊祁老师也应邀赴为全国光伏师资培训班作讲座。 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形成专业建设优势5 本专业与百世德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8、通过聘请公司的工程师授课,学生到校外实训,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室、教师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等工作内容,依托行业企业,构建依托行业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教师和企业员工在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了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实现校企“双赢”。学校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