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ID:30482132

大小:922.4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30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_第1页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_第2页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_第3页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_第4页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黄英湖福建地处东南海边,面对着浩瀚的东海和台湾海峡。境内又溪河纵横,水网密布。多水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人深谙水性,善于与水打交道;长期的海边生活,也使福建人熟悉海洋,善于驾船搏击风浪。所以,在福建人的身上,具有一种显明的海洋性特征,即使是与同处海边的北方其他省份相比较,这种特征仍是比较突出的。一、福建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1、福建的地理特点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海边,与浙赣粤交界的北西南三面大多被高山阻隔,往来十分不便。《史记》“东越列传”说:“东越狭多阻”。《汉书》“严助传”也说:闽越之地“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

2、所以隔内外也”。而福建的东部则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福建与邻省的往来,更为便捷的是海上交通。日本学者市瓒村次郎博士在“论唐以前的福建及台湾”中说:“《山海经》云:‘瓯在海中,闽在海中’。又‘一曰闽中在海中’,我认为是最可寻味的语言。盖,太古时代,至少在秦汉以前,恐怕从陆上到这个地方的交通几乎没有,大概是以海上的交通为主。果然如此的话,把这想象是在离开大陆的海中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1]这样三面背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迫使福建人只能东向大海,向海洋发展。福建的海岸线漫长曲折,总长度达535公里,曲线长度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

3、的五分之一。[2]日本学者成田节男认为:“福建沿岸屈曲线达直通线的五倍,是中国第一江湾丰富的海岸”。[3]因此,在福建蜿蜒的海岸线上澳湾众多,从北到南分布的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湾等澳湾,都十分适宜航海和发展海洋产业;福建沿海的岛屿更是星罗密布,在岸线外镶嵌的平潭、东山等繁星般的大小海岛,为福建人向海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福建境内又江河众多,溪流密布。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60多条,流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和晋江等12条,全省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这些江河溪流纵横交

4、错,使全省各地水网稠密,每平方公里的河网密度约达0.11公里,[4]形成一种多水的地理环境。在沿海的一些江河入海处,如现在的福州、莆田、晋江和漳州等平原,远古时期都是一片沼泽水国。即使到了西汉中期,大臣朱买臣仍对汉武帝说,东越王余善“居大泽中”。[5]这种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使船舶和水上航行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必需。2、福建的区位优势福建在地理上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间最短的直线距离仅130公里。地理上的这种近邻关系,使福建人向台湾岛的迁徙与发展,具有一种特殊的区位优势。所以,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一些福建先民驾船登上台湾岛。专家认为,许多台湾的史

5、前文化遗址和遗物,与福建存在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如岛上“长滨文化”中26出土的石器,是采用“锐棱砸击法”打造出来的,与福建三明万寿岩出土的石器,在做法上十分相似。福建霞浦黄瓜山遗址发现的生产、生活用具,与台湾大坌坑遗址、凤鼻头遗址出土的工具十分相似。[6]这些都说明,两地的史前文化具有一种相互传承的关系。据专家研究,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的9个支族中,北部的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朱欧人是从大陆移居过去的。[7]福建在地理上又邻近东南亚,除转道台湾,通过菲律宾、婆罗洲、印尼这条西太洋岛链外,福建人还可以驾船沿海岸线南下,抵达东南亚各地。邻近东南亚的地理位

6、置,也为福建人向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专家就提出,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至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北到台湾,南到新西兰,主要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l000多个岛屿上的2.7亿居民,都是属于“南岛语族”,其根源应该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去寻找。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而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最有可能是其最早的发源地。二、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1、善于造船福建面对浩瀚的大海,境内又溪河密布,这种多水的地理环境,使船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福建人民很早就掌握了造

7、船技术,制造出船舶这种征服水,利用水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更好地在水乡生存和发展。在武夷山的崖洞里,有一些独木舟形状、被当地人称为“仙船”的悬棺。据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白云崖洞船棺研究和碳—14测定,确定它们的制作年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8]可见早在远古时期,居住在福建境内的“闽”人就已懂得制造和使用船舶了。东周时期的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灭亡,一部分“越”人就南下福建,并逐渐与原有的“闽”人融合,形成新的“闽越族”。“越”人也住在海边,贯于“以船为车,以楫为马”。[9]他们进入福建后,必然会把先进的造船和驾驶技术传进来,使福建

8、在这方面的工艺和技术得到较大进步。所以,三国时的福州,“吴置典船校尉,主謫徒作船于此”。[10]同时,孙吴还在温麻(今霞浦县)设立船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