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ID:30458252

大小:28.39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30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_第1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_第2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_第3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_第4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之父的人生思考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用同情的基本原理  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一、著作基本状况  书名:道德情操论  译者:谢宗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版次:XX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二

2、、著作中的价值之处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对于道德和情感的自然  值得人们去仔细领悟,基本上每一句都能让我回味很久。这本书我粗读了一遍后,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遍,的确缓解了我纠结的心境。下面几处观点是我觉得十分发人深省,值得仔细推敲的。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1.(1页第2-4行)他人和我们自己在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似乎就是快乐的一个原因,而缺乏这种契合

3、也似乎就是我们痛苦的一个原因。  快乐有时很简单,只是“你懂我”而已,这当中就包含了斯密所谈到的情感契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感叹“知己难寻”,我们的朋友可能很多,但是知己却很少、所谓“知己”,简单地说就是知道、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  于“知己”其实还有其他主观的认定,如果不能先检视自己潜藏在心中对“知己”的想法,同时了解对方对于“知己”的看法,两者贸然地成为“知己”,最后通常会落得“因了解而分开”。成为知己,是双方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契合的一个过程。当然即使是知己也不可能做到情感上的高度相互契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相亲相爱、曾经很亲密、相处很好的

4、两个人,最终的结局也许是老死不相往来,双方都为彼此无法相互认同而痛苦。这也让我联想到书中所提到的生气和气愤的人其实也值得同情,因为他们生气的原因不必定是让人痛苦的,但是我们无法对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因而无法产生一定的同情感,更多的是对这种人的不理解。因而,在我们与人交往过程中,相互认同、多交流是极有必要的。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2.怨恨心情的主要目标,与

5、其说是要让我们的敌人也反过来感到痛苦,不如说是要让他意识到是因他过去的作为才感到痛苦,要让他后悔那个作为,要让他觉得他所伤害的人不该受他那样对待。  浮躁的人最易心生怨恨,一点点的小事也让他计较不已。最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让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该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慢慢地积累了他的怨恨情绪,最终以这样的行为作出了报复。这是一个失败的报复,死亡并不能让敌人意识到是因他过去的作为才感到痛苦,让他后悔那个曾经的作为。再者,若能够做到不过于斤斤计较、懂得宽容和相处之道,也许该研究生不会觉得室友的行为时多么不合宜,也不会心生怨恨,最终铸造悲剧。如若

6、心有正直与正义感,就更不会这么简单地就怀有什么怨恨。因而,我们的判断他人功过得失的标准极为重要,再者清晰定义积极的怨恨心情的主要目标,“报复”才是成功的。  3.本身安逸自在的人,最能够注意到别人的痛苦。本身暴露在苦难中的人,则最立即也最直接被要求注意并且控制自己的感觉。目的-通过该培训员工可对保安行业有初步了解,并感受到安保行业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提升其的专业水平,并确保其在这个行业的安全感。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在生活中,幸福的我们特别会被那些可怜和令人悲伤的事吸引并感到同

7、情,从同情感中得到满足。而苦难的人,则渴望被关注、被同情,以达到他们分享悲伤时内心得到的满足感。满足感是很奇妙的东西,无论快乐还是悲伤,都需要这种感觉来支撑,虽然,满足感是该书最开始所提到的议点,但后面还是能够用满足感这一说法来解释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斯密思维的连贯性,也体现了情感发展的相关性。  三、总体评价及读后启示  幼年的亚当?斯密聪明好学,14岁便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1740年,他获得了斯内尔奖学金,进入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后回到故乡柯卡尔迪。1748年,亚当?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