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

ID:30296709

大小:237.0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28

上传者:U-25928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_第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_第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_第3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_第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答案全解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仲(zhòng)裁阿(ē)谀入场券(quàn)捕(pǔ)风捉影B、袅娜(nuó)勒(lēi)紧嚼(jué)舌头百孔千疮(chuāng)C、精辟(pì)躯壳(qiào)横剖(pōu)面一语中的(dì)D、柏(bǎi)树模(mó)具配给(jǐ)制否(pǐ)极泰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如果按题目的要求直接可以认定的答案应该是最有把握的答案。A应该是捕bǔ风捉影,本字容易和“铺”“浦”等同形字混淆。B应该读嚼(jiáo)舌头,这个词在山东方言中常常误读。“嚼”是一个多音字,[1]用牙齿咬碎,读jiáo如“细嚼慢咽”“味同嚼蜡”;[2]用于某些复合词,读jué,如“咀嚼”;[3]组词“倒嚼”,反刍,牛等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读jiào。D应该读模(mú)具,“模”也是个多音字,读mó,[1]法式,规范,标准,[2]仿效;[3]特指“模范”;读mú[1]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2]模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B、诀别声讯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D、受理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答案:B18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吉人自有天相”意思是说幸运的人常常有上天帮助,“相”,扶持,帮助。“问候”中的“候”是指其后,天气冷暖,问这些表示对人的关心,不是问官位。“粗制滥造”是指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滥”过多,不加节制,不是胡乱的制造。3、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乐观、自信,是金晶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①我从小性格就像个男孩子,记得那时很爱看电影《佐罗》②看完后就觉得自己真的成了那里面的剑客③这位被大学生称作“微笑天使”的姑娘笑着说④后来在2001年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学习击剑⑤①②③④⑤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某某说”位于中间时前后的标点情况。①后的“我”表明下文是金晶自己说的话,③后出现“金晶”表明是说这话的状态。④后又出现了“我”,表明仍然是金晶的话。所以③前应该用引号,③后应该用逗号引号。文中说的话是独立引用,标点在引号之内。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B、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有时间,我就整顿家务,让家里变得洁净、整齐、漂亮。C、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18 D、诗评家所谓“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跟白居易“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是不同的,饥寒让杜甫刻骨铭心,所以他写出的诗句更加深刻感人。答案:D解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缓和”①(局势、气氛等)变和缓:紧张的心情慢慢~下来了。②使和缓:~空气ㄧ~紧张局势。药效一般与“平和”搭配。“整顿”①使混乱的变为整齐,也指整齐:整顿交通|整顿衣裳起敛容。②使不健全的变为健全:整顿作风|整顿领导班子。③办理;安排:整顿斋饭|整顿船只齐了,一同来到朱贵酒店里来相投。其主语一般是组织等,在这里词义过重,应用“整理”。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18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A宾语残缺,应该在“衣衫”后面加上“的场景(情形)”;B搭配不当,把“行为”改为“事情”,或者把“做”改为“有”;D歧义,“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许多位(或者‘所’)学校老师和同学”,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18 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6、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文中拉德克利夫的观点仅仅证明了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没有证明“最早”这一点。7、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作为名称和标志的还有自然现象等非实物。18 C文中说:“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错。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而不是一个祖先。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A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整个图腾体系就构成了图腾文化。C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全都实行”以偏概全,夸大了事实。D图腾制度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而不是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18 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畜甘脆饵诚饵:给……吃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恶,此处应为疑问语气词,怎么。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遂家焉乃实告焉B、将何作何复尔C、不辞而还裂其衣而束之D、群扶以归欲劙颈以塞责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与以往一个课内,一个文段中的虚词不同,两个虚词全出自文段,尤其需要代入原文理解。A兼词,于之;代词,代之塾师;B什么;怎么。C都是顺承连词。D介词,使;目的连词,来。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18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A、①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表现两人兄弟情深,④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张讷受伤很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B项应该是张诚从自己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饼。参考译文:(于海生译)河南人张某,他的先祖是山东人。明朝末年,山东大乱。张某的妻子被北方兵抓走了。张某本人经常客居河南,就在那里安了家。张某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张讷。不久,第二个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个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最差的饭菜给他吃,却给他每天砍一担柴的任务。张讷完不成任务就要鞭打或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牛氏总是把好吃的东西悄悄地给张诚吃,让他到私塾读书。(于海生译)18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性情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常常私下里劝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先砍的那点柴走回家。继母一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揪心,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问他:“生病了么?”哥哥说:“太饿了。”张诚问哥哥是什么缘故,张讷便把实际情况说了一遍。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吃了饼,叮嘱弟弟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事情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弟弟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大吃一惊。问:“你来干什么?”张诚说:“帮哥哥你砍柴。”哥哥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来的。”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弟弟不听,并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一边做,一边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于是悲伤地说:“你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打柴。砍柴回家后,他又跑到私塾对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请老师严加管教,因为山中老虎豺狼很凶恶。”老师说:“不知道他今天中午前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问过他。”张讷回来后对张诚说:“不听我的话,被老师责罚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哥哥惊讶地说:“我本来对你说过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急急忙忙砍柴,汗水流到脸上也不休息。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赞叹他贤明,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阻止他,他一直不听。(于海生译)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在山上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竟然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走起路来自然要比平常慢,被张讷追上了。张讷用力用斧头砍去,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感到疼痛狂奔而去,张讷不能追赶上,哭着回来了。众人安慰他,他哭得越发悲伤,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大家赶紧抢救他,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众人惊骇,撕掉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一起扶他回了家。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活下去的。”18 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担心他也会死,经常到他的床前略微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就又骂个不休。张讷就不吃饭,三天就病死了。(于海生译)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答案: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1)注意“无论”古今异义,“樵”名词用作动词,“纵或”固定结构,“且”,“归”使动用法。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非”否定判断句式,“夫人”古今异义,“何”“生”“以”,注意后一句的省略。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解析: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诗中描写的景物要绘图着色,分析其氛围色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第一题考查意象的作用,要注意题目的要求“简要分析”18 ,即结合上阕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借景抒情的运用。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所谓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有直抒胸臆,有委婉含蓄的表现。例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诗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叙事诗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诗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此处要综合考虑两句的共同手法,即动作描写,或者细节描写。第二问要注意结合全诗分析出内含的感情变化。【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下片写伤春之人。换头“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画面精美,情意深婉。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晕”,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全词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开端“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三句,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在“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所以下一句虽明写出“春归”二字,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下片,则由写景而转为写人。过片“柳外画楼独上,凭栏于撚花枝”两句,情致更是柔婉动人。试想“柳外画楼”是何等精致美丽的所在;“独上”“凭栏”而更“手撚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晕”,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的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可是秦观这首词所写的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却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撚着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便正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上片既已经写了“落红铺径”与“无奈春归”,可见花既将残,春亦将尽,而今面对“斜晖”,则一日又复将终。“放花无语对斜晖”一句在表达极深切的伤春之悲感时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的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但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读者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  全词所写的,是由于春归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单纯锐感的柔情。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2)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8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3)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黍离》)不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4)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答案:(1)不耻下问惟有饮者留其名(2)江月何年初照人东篱把酒黄昏后(3)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善假于物也似诉平生不得志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题目以课本的必修、选修主要篇目为主,涉及初中内容,适当延展到课外,基本保持2007年高考题的难度水平。五、(12分)16、某中学校刊的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四篇文章,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要求:参照下列任一题目的结构进行概括,不超过15字。(3分)①《诚信为你带来幸运》②《善良是你快乐的源头》③《节俭使你安稳无忧》④《宽容让你成大器》答案:示例:美德让你一生收益解析:这是一个仿句和压缩语句的综合题型,要明确要求,“参照下列任一题目的结构”表明要采用“……为你带来……”“……是你……”“……使你……”“……让你……”这四种句式中的一种进行仿写;是栏目的话题,就要有概括性,结构主语应该是“诚信”“善良”“节俭”“宽容”的概括——美德、优秀品德等,谓语应该是幸运、快乐、无忧和成大器的概括。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4分)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师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答案: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解析:这是一个连贯、得体类题目。补写的内容要练习“上台阶”“摔倒”“诗歌创作”这三方面内容,语言得体,不过度贬斥自己,不能盲目抬高学生,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诗歌创作富有启发意义,能考查学生的机智。18、右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者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5分)18 解析:图为2000年9月19日,在第27届奥运会女子自由体操比赛中,中国选手刘璇做了一个高难度的凌空跃起动作。作为图文转换题,本题目与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考察学生语言得准确、生动。做题时注意要从四种修辞中选两种,围绕刘璇凌空跃起的动作、脸上的笑容、奥运五环等特点着笔。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大阅读的选读文本有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两种。考生任选一种作答。选择文本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1)能从原文找出答案的理解和概括题较分析、鉴赏容易得分。(2)实用类要考察文体特征,依据自己情况选择。(3)题目要较明确的答题思路应优先选择。(4)最后才考虑所选材料的难易。一般难读读懂的材料题目设置相对简单。对于本题,山东招生考试院分析说:2008年的阅读材料选的是散文和传记。《歌德之勺》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这两个文本内容健康,语文性强,不仅具备良好的测试功能,而且体现了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与2007年的选做题相比,本题有五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文本有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歌德之勺》的作者张炜是山东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的作者牟宗三先生山东栖霞人,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是硕儒,他的“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就是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二是文本的阅读难度更平衡。从材料选取的角度看,两个文本的阅读难度十分接近;从试题的设置来看,照顾到了题目的情境设置、分值和难度的一致性。三是语文性更强、语文味更浓。2007年探究题的考查虽然也与文本结合紧密,但角度更多地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泛语文化倾向。2008年两个文本的探究题都选择了写作技巧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写作既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四是探究题与文本的结合更密切,意从文出。第一个文本探究题的第一问就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理解,第二个文本探究题的第一问就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两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五是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考生可以结合原文,联系自己的学习、认识的实际,有益于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1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歌德之勺张炜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主要是勺子太大。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18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结构。“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有解释: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略加概括便可以得出答案。爹人文考查结构上的作用,要从照应、伏笔、铺垫等与上下文、主题的作用方面考虑。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所以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称之为过渡。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答案:(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歌德的炊勺是文章的标题,是文章中引发作者感悟的重要媒介。勺子首先给作者以极深刻的印象,让作者感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又让作者思考: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从勺子中作者看到了歌德的伟大,因此用较多的笔墨进行了描写。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答案:18 (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解析:本文考查引用的作用,属于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引用是在说话或写作当中,有意引用现成话(语录、诗句、成语、格言、熟语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它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炼,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这是利用一般人对大众意见的尊重与对权威的崇拜,来增加自己言论的说服力,达到使人信服的目的。在文章中,作者借恩格斯的话,表明了歌德心中时常进行斗争,在人格上充满了矛盾。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分)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本文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格的厨房里的炊勺来感悟歌德的伟大。这称为以小见大,或者小中见大。它是指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作为探究文本内容,本题从写作的启示入手,既考查了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从阅读中借鉴写作经验的能力。对高中的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18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18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七、(60分)23、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解析:该命题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第一点:把握“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受到过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碧天涯。第二点:找到适当的本体。因为该命题是比喻式的,纯写春天和小草,文章会太浅,没有什么新意,缺乏深刻性。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适当的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就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例如:“功到自然成”“是爱使他重新走上正确道路”都是比较好的题目。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总之,强调好两者的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