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ID:30293706

大小:344.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8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_第1页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_第2页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_第3页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并采用实验组一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进行了临床干预研究,通过对3对小组分别进行BDI,ASQ和SES测量的比较,检验了团体归因训练在大学生抑郁治疗中的效果,这是研究四的内容。研究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1、归因方式的各个维度(包括宿命归因)以及无望感与抑郁呈显著性相关,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的归因方式和无望感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不同性别间差别不明显。2,抑郁与自尊相关显著,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之间的抑郁有显著差异

2、,低自尊大学生的抑郁和归因方式的关系明显,高自尊大学生不明显。3、抑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包括:低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高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内向和感情用事。4、应激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5、人格、自尊、归因方式及应激对抑郁的回归方程为:“抑郁二0.63自尊+0.87适应与焦虑性++2.30应激一3.37持续维度++1.17人际归因一8.673"。6,在抑郁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归因方式(持续归因和宿命归因)和自尊对抑郁具有直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3A学习网-

3、---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接关系,但不存在交互作用,二者在人格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人格因素中进入模型的显变量包括: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和紧张性。7,消极归因方式的核心人格包括:高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情用事,心理健康的个性因素分低。8、抑郁的团体归因训练在对抑郁大学生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组的学生治疗前后的抑郁、归因方式以及自尊情况都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其变化情况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因此,本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大学生被试中验证和澄清了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建立了该理论的结构方程模

4、型。这个结果符合心理病理学中普遍存在的素质一应激模型,消极的归因方式和低自尊反应了个体对抑郁的心理易感性,这种心理易感性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具有一定生物基础的人格倾向,以及个体早期的生活经历。当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时,具有这种心理易感性的个体具有对应激性生活事件作出不适应的解释以及由此产生无望感的倾向,具有对自我价值产生消极体验的倾向,并因而导致抑郁的发生。抑郁的发生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对理论的验证具有理论引进和本土研究的意义,那么,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设计和,在毕业班的学生中,61%的人感到无望,

5、45%的人称自己有明显的抑郁,9%有过自杀的想法。在认真考虑过自杀的学生中,有94.4%的人说自己有无望感。而在有无望感的学生中有23.8%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在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中有33.4%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①。杜召云(1999)用Beck抑郁量表(BDI)调查7山东济宁市1734名各专业的大学生,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刘贤臣等(1997)对560名医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问卷((SDS)测评,显示17.32%的学生具有抑郁症状。虽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患病率,但随着

6、心理卫生工作的普及和人们对抑郁的认识与赞惕的日益提高,抑郁已经成为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而关于抑郁的心理病理学研究也是近年来临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吼ilverman,.CollegeStudentSuicidePrevention:BackgroundandBlueprintforAction.Spectrum,2004(3):13-201.2基于无望感/自尊理论本土研究的思考抑郁的归因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Abramson等从归因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该理论提出

7、后,引起了心理学界广泛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已成为抑郁研究的热点。90年代以来,随着自尊研究的发展,很多研究都发现了自尊和抑郁之间的相关。Metalsky等(1993)整合了无望感理论和自尊理论,认为归因方式一低自尊一失败三者合并,通过无望感的中介可以预测抑郁的发生。这个理论是否适合中国抑郁者的情况呢?目前国内的研究仅限于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抑郁的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尚未进行全面的验证与探讨。因此,抑郁的无望感动机。这个理论包括了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观点:环境因素培育了态度,进而导致了抑郁。Abramson:修正

8、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尽管习得性无助理论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兴趣,但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抑郁转归上的不同。针对这个问题,Seligman和他的同事Abramson(1978)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他们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方式的概念,归因是指将行为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