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

ID:29999927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5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_第1页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_第2页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_第3页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_第4页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  内容摘要:《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中唯一一篇描写爱情的文本。混杂着启蒙的爱情使《伤逝》具有了不断解读的可能性。涓生自我存在的限度与子君自我觉醒的限度反映了鲁迅在启蒙视角下对爱情的反思;同时,鲁迅借助叙述者之口,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的五四个性解放提出了强烈的怀疑。  关健词:《伤逝》启蒙爱情  鲁迅1925年创作了《伤逝》――一篇以新潮青年男女爱情为主体的小说。作者从爱情的角度借助涓生手记这一私密的文本形式,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既解剖了小说中的人物,也直指自我的精神世界。作为男性主体的涓生在自

2、我形象的反复颠覆与建构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启蒙的漂浮性。而作为女性主体的子君在爱情的追求和幻灭中显现了启蒙的脆弱性。《伤逝》的价值取向无疑与20世纪20年代鲁迅所遭遇的精神困惑是分不开的,深刻表达了鲁迅对于现代启蒙乐观主义的怀疑和反省,同时延续着早期鲁迅对于“立人”思想的思考和追求。  一.自我存在的限度  《伤逝》作为鲁迅仅有的刻画爱情的小说,其整体氛围是沉重的。在开始就提到“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这也折射出涓生的基本生活基调。迷茫、空虚导致了这样的心理状态,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启蒙者内心世界是无方向无目标的。涓生开始就沉

3、着自信的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起子君的觉醒,当他的开导终于使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从某种意义上涓生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启蒙与被启蒙的身份得到了印证。自此,涓生寂寞而空虚的生活被爱情所打破,仗着子君的爱满足了他解脱与逃遁的情感需要。所谓的启蒙者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理解是混淆的,与其说是启蒙者挽救了爱情,倒不如说是爱情挽救了启蒙者。  然而,同居之后的生活并不能给启蒙者带去内心的充实。不过三星期,涓生声称“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这种“读”是涓生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俯视回归家庭的子君时

4、的心底感受。子君为了“爱”大胆的走出家庭,而当走入启蒙者的生活后却又再次陷入困境。最终涓生毫无顾虑将已经不爱子君的事实告诉她,希冀于子君一如将要同居时那样时,他才意识到“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启蒙者自身的内在局限在此得以显现,启蒙者仅仅只是致力于启蒙他者,而本能的忽略启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性别诱惑的裹挟只能使启蒙与被启蒙只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希求借助爱来消解自身的“寂寞”却依旧被“虚空”所笼罩,这一脆弱的启蒙意识终于在现实生活的残酷打击下走向瓦解。唯一的新希望就是启蒙者要么抛弃启蒙奋斗,要么远离被启蒙者。  “如果我能够,我要

5、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涓生反复的自我忏悔与自我否定来解决“反传统”的启蒙与自身的传统性之间的悖论关系,而启蒙最深刻的体现,不是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批评与反思,而是启蒙者对自己的自我审判。诚如竹内好所言:“‘思想’是多么脆弱的东西,或者换言之,将‘思想’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是多么的困难。”[1]细致考察涓生的伤悼和反思,涓生是在传统男�嗷坝锏穆雎缰蟹此嫉摹>」茕干�在情感上愧疚的,但是在理智的反思当中,又认为并不是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子君的死亡,反倒是子君自己本身是有太多的缺陷。子君的死,让他真正的明白自己所试图构建的

6、现代意义的自我在当时宗法共同体的社会是那么的虚无。巨大的空虚侵袭了涓生的内心,“一群睡在密闭铁屋中的人,行将窒息而死”,从“铁屋子”里被先驱者“嚷起来”的“沉睡者”醒来之后却依然如沉睡一般。此时,启蒙者意识到启蒙形象的自我建构趋于瓦解。  《伤逝》有着强烈的自叙传色彩,但涓生并不等同于鲁迅。1925年是鲁迅思想转型的关键时刻,启蒙运动落潮,鲁迅也由“呐喊”转向了“彷徨”。二十年代的鲁迅一直都是被寂寞和空虚所困扰,这种内在的精神困惑实际上也是他对社会的一种焦虑与反思。但鲁迅说过他偏要向黑暗与虚无作绝望的抗争,这种“反抗绝望”构

7、成了鲁迅创作的内在张力,《伤逝》中在主人公的挣扎与反抗之后的虚无共同构成了鲁迅那种抗争绝望和虚无的精神主题。鲁迅此时的思想矛盾,恰恰与涓生对于思想启蒙的茫然困惑形成意义上的同构:涓生的“寂静”与“空虚”实际上也是鲁迅自身的情感体验,启蒙者精神的彷徨无助正是鲁迅对于启蒙的所有的矛盾和犹疑。“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2]。可见鲁迅对于启蒙的实际作用是不信任的。而启蒙想要真正的实现必须要切入现实,从现实处境的角度反思启蒙的程度问题。  二.自我觉醒的限度  康德在其著名的《回答

8、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一文中曾精辟地阐释了启蒙的实质:“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3]P12所以,借助外来的“指引”来消除自身的蒙昧并不意味着启蒙的价值显现,更为本质的是能够运用自我的理智去分析、判断,重塑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