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

ID:29999851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5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_第1页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_第2页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_第3页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_第4页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摘要】《论语》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叙述了有关生与死的内容。既有敬生重生的价值倾向,也有以生来观死的基本态度,还有超越生死达至的不巧追求。这一切,都给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关键词】《论语》;生死观;生命教育  生死之问题,我们并不陌生,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有“三不巧”的说法,即立德、立功和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从这个简单的“三不朽”,我们便可看出,中国人是有过关于生死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生反观死。  本文选取了最能代

2、表中国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思想,能够代表儒家学派的观点,其中关于生死观的内容更是成为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学习并借鉴的。  一、生死之义  要探讨《论语》中的生死观,首先得明确“生”与“死”在整部《论语》中的意思。在《论语》中关于“生”共有三种意思①,分别是①出生,生长,发生;②生存,活着;③活物,而在本文所讨论的“生死观”之“生”为第二种意思,即生存,活着,在文本中共出现9次。同时,在《论语》中“死”字即与生相对之义,共38次,具体可查看《论语》。  通过《论语》关于“生”与“死”的论述,我

3、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论语》谈“生”基本上都是与“死”结合起来谈的,谈生自然就免不了谈死,可以说生死问题是一体两面的问题,也是一个起点到终点的必然过程。儒家是通过生来观照死的,他们不会单独地谈死,甚至有谈“死“色变的倾向,只能够通过死的对立面生来谈论这个让人感觉十分忌讳的问题。  2.《论语》谈“死”除了与“生”相对应而谈之外,还涉及到他人的离世,他物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有7条是关于颜回之死的,可见颜回之死对于孔子的影响,也可以看出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3.承认人之必死的自然规律,即使孔子不正面谈论死,

4、但从其他话语可以看出,他是很明确地知道并认同人是会死的,他能够接受这个客观的事实。  二、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生死观探讨  1.生命观与死亡观  对生与死的认真且仔细地思考,并形成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就构成了生死观。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不同的生死观。  生死观包括了生命观与死亡观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看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过程还是结果,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其二是如何看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一种惩罚。每个人都有生命,而且这个生命仅有一次,每个人都会死

5、亡,而且这种死亡是不可逆的。那我们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命、面对死亡呢?只有将生与死的问题考虑清楚了,我们才能自觉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  2.儒家生死观的特点  敬生重生,珍爱生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看出孔子对人生命的关爱程度。“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战争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残杀人的生命,这正是孔子所激烈反对的。  “子之所慎:斋、战、疾。”这三者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孔子十分看重。“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都可以看出孔子对生命

6、的重视。  人的生命至为珍贵,面对生命的凋谢任何人都应怀有悲伤与同情,“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者旁边吃饭,从来没吃饱过。孔子把对待丧事的悲哀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生观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儒家将死亡看作是自然规律,并把死亡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死亡本质上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伯有有疾,子闻之,自脯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若人也,而有斯疾也!’”虽然这番议论有着命定论的成分,但也显然包含着“人死是自然规律”的观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7、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忧患愈深,使命感愈重,追求使命的精神愈执着,从而实践死而后已的使命人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价值观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以救世安民为己任,以身殉道,铸造了不朽的民族精神。  超越生死,实现人生的不巧  在生死态度上,儒家文化向来表现出“贵生、乐生、轻死”的倾向。据《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人与鬼之间,孔子重视人;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生。当然,孔子并非不重视死亡问题,他是通过重视生

8、命来正视死亡,通过珍惜人生来彻悟人的死亡,“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审视人生的有限性。  在对待死亡问题上,孔子提出“死生有命”的命题,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不为人类自身所左右。②  三、从儒家生死观到生命教育的实践  1.迷茫、困顿、危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