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89554
大小:79.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5
《教学论文:让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和新教材的实施,都要求有新的教学策略。本文就其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意义及其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生活化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他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一、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1、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之一。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为了贯彻这一课程理念,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颁布或修订了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是维持个人生活或人类生存的教育,是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的教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成为学校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旋律。我国的《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
3、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如何把这一全世界都强调的崭新理念融化到地理教学中去,将地理教学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其互动相融,揭示生活化地理的教育使命和教育信念,奏响主旋律,增强教学的生活化、真实性和亲和力,4则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令人关注的一个焦点,无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索的课题。2、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高考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高考的命题要求“有效体现高中新课改要求”。新课程倡导把学科知识融入生活主题之中,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高考命题。在近几年地理学
4、科考试中,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编制试题,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考查考生关注现实社会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意识及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以高考选择题为例:06年江苏卷第1题以“乘火车进拉萨”夏令营为命题情景,考察沿途的景观;07年宁夏卷第3、4题以集镇的周期性集市为材料;江苏卷第5、6题以太湖石命题;广东卷第1题考的是森林火灾的应对,第10题考沙漠中迷路时用什么定位;08年上海卷第1—3题以胡锦涛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为情境;09年全国卷一第8题运大型设备的选线,江苏卷第1、2题以滴水叶尖现象作切入点……说明新高考命题也趋向于体现生活和
5、时代信息,所以我们的课堂绝对不能与生活和时代脱轨。一、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重温生活,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地理的眼光审视周围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二、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办法1、挖掘生活化的地理素材“生活中不缺乏地理,缺乏的是发现地理的眼睛。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生活,生活就会增添一抹色彩”。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交通运输、气象气候、风景名胜等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
6、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4一般情况下,社会生活中关注的新闻热点和重大事件、有趣的经历、国内外地理趣闻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趣事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材料。例如,极地考察、中东战事与资源的关系;大小颠倒的孪生姐妹与日界线;“图瓦卢岛国的举国迁移”与全球气候变暖;“太空探测”与地球的宇宙环境;“房屋的窗户朝向”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各地民居特点”与降水的关系;“各国民族服装”与气候的关系;“地球上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东南亚海啸、汶川和智利地震与板块构造学说;“南北方居民的饮食差异”与农业生产等等,都可以用来与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平常有意识地积累这些素材,一有机会就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增强课
7、堂的趣味性,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2、设计生活化的问题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使之真正成为教学。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探究式教学,不仅使教学生动,更能突破某些教学重点难点。在地理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往往显得很是枯燥,学生也较难真正做到理解掌握。若教师能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系列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经验类比延伸、层层深入,便能使学生从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