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23693
大小:68.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5
《教学论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论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产生了一些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意追求课堂场面的热闹和形式的新奇等浮华现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但是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课堂效率”;这也反应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
2、看法: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不能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注意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
3、题的挑战、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去年听省实验中学潘红艳老师的课至今记忆犹新,她讲的课题是《“且”与“或”》,她以对上课班级的评价创设情境,引入正题,她是这样评价的:我们20班是一个集体凝聚力强且学风浓厚的班级,同学们学习方法得当且扎实用力,相信同学们在学科竞赛或高考中必将成绩斐然!这里把“且”与“或”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当然,也不要每节课都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有些内容开门见山,快速切入比牵强创设情境更优越。二、组织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时效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它是教师指导
4、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而不是站在演员这个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学生要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做到:(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研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3)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经常采用的方式有:(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讨论式。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讨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设计有效性提问和讨论,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6、。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序的遐想中。我认为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坚决杜绝无效提问和无目的的随意提问。三、严格落实“三讲三不讲”,增强训练实效性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
7、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低效呢。针对这种实际,我认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落实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概念;(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对于难点采取以下措施落实:(1)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2)教师点拨和学生分析相结合;(3)对于过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师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