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随堂演练 选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随堂演练选修11.(2015·吉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
2、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王莽传》(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问目的,从“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可知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从“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可知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第二问内容,据材料分析概括即可。第(2)题从材料可知原因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历史潮流,采用高
3、压手段,不得人心等。答案:(1)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内容: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不得买卖;多占的土地分给宗族邻里;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如果有人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2)原因: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历史潮流;脱离社会实际;触犯地主和官僚集团的利益;采用高压手段,不得人心;错误吸取秦亡教训。2.(2015·太原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
4、三分之一。……今后对于茶叶烟草等其他商品,均将逐步课征商品税,及至国家商品税岁入超过二百万元时,当按照商品税岁入之比例,于已实施改正之地区,逐步减低地税。 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措施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题第一问“措施”,依据材料可以归纳调查土地占有情况等。第二问“特点”,结合措施
5、即可分析,首先是调查土地情况,然后是从实际出发征收地税,并且随着商税的增加而不断调整。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举措还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答案:(1)措施: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限定地方税目金额;地税随商税收入增长而减少。特点: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逐步调整、推进。(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3.(2015·长沙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力排众议,全面推行“养廉银”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注:耗
6、羡,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耗羡”或“火耗”。)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材料二 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总理年薪22.8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总统年薪是10万美元,而新加坡政府内第四级公务员(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字员、司机、杂役人员等)的收入是产业工人的16倍强。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务人员还有优厚的
7、福利待遇没有计算在上列数据内(如退休金、假期、医疗照顾、在职培训、贷款等等)……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据《检察日报》(2004年)(1)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