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随堂演练 选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随堂演练选修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
2、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对死刑严肃慎重。第(2)题第一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
3、状从“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问结合所学从法律制度完善、社会稳定以及贞观之治局面形成角度归纳影响。答案:(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2.(2015·河南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
4、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
5、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二 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问观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
6、助;第二问发展,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题第一问形象,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问态度,据第(1)题第二问的发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
7、展。3.(2015·衡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王觉非《欧洲史论》材料二 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8、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其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丘吉尔的观点,并加以评析。【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穷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