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780723
大小:62.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3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诱惑( ) 头晕目眩( ) 绽开( ) 伶仃( ) 盘虬( )2.将下列作品和其作者连线:(3分) 《在山的那边》 杏林子《走一步,再走一步》 宗璞 《生命 生命》 王家新 《紫藤萝瀑布》 莫顿·亨特 《童趣》 沈复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3分)⑴但是,那一股足以(形容力量巨大)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⑵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
2、可以白白(浪费或损坏)它。( )⑶又像一个(忍不住笑)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读《紫藤萝瀑布》一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3分)⑴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⑵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是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⑶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人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5.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
3、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解释下列词语:(3分)⑴明察秋毫:⑵怡然自得:⑶庞然大物:⑷夏蚊成雷:6.把下列句子组成一个单句,要求语句连贯,不改动原意。(2分)公路在大海和稻田之间。公路一边是大海,另一边是稻田。大海白浪滔天,稻田碧波万顷。车队在公路上呼啸而过。车队由十多辆“奥迪”组成。车队浩浩荡荡。 7.读下面四首写雪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⑴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⑵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一轮红日上,便是化痰丸。⑶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
4、吓得床儿怕。⑷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①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诗是( )A.⑴ B.⑵ C.⑶ D.⑷②运用了不止一种修辞方法的两首诗是( )A.⑴ B.⑵ C.⑶ D.⑷③文雅优美的诗是( )A.⑴ B.⑵ C.⑶ D.⑷④俗不可耐的诗是( )A.⑴ B.⑵ C.⑶ D.⑷⑤由此我们可以在修辞方法的使用上得到什么启发呢?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
5、的心底。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化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8.仿照例句从文段中选一个精彩的句子作分析。(2分)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一朵朵小花比作一只“张满了的帆”的生命的航船,在闪光的花和河流上航行,又
6、比作人的笑容,充满了生的喜悦和欢欣,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选句: 分析: 9.紫色的藤萝为什么会“流动”?(2分) 10.“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生命的酒酿”指什么?(2分) 11.“它张满了帆”一句中“它”指什么?(2分) 12.“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这句话中“香气”是从嗅觉上说的,“紫色”是从视觉上说的,把嗅觉上的“香气”比作视觉上的“紫色”,该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2分) 13.“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为何加快了脚步?(2分) (二)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
7、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
8、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