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91750
大小:4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2.短文两篇目标:认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关于“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2、 刘禹锡:唐——诗人——哲学家。3、 正音:馨、儒、牍、苔解词: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2、。)白丁——愿意是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斯——这,代词。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4、 简单分析:设喻引题:“山、水”喻“室”;“仙、龙”喻“德”。文眼(统领全篇之句)(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陋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室中景陋室生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室中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室中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中感引义古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点题作结。5、写法:托物言志:借“陋室”喻“人德”“人志”反向立意:不写如何陋,却写不陋。类比比喻:前六句。骈文体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6、主题: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7、翻译: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2、 了解“说”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以物喻德的写作手法。3、了解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领会衬托写法。4、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
4、文本。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一、 导入课文 :导入一: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导入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爱好及兴趣,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爱青松,因为它不畏 严寒,有诗为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欢梅花,因为它傲然开放,与雪争艳。你有自己喜欢的花吗?请你
5、以“我喜欢……,因为它……”向大家介绍。在我国宋代,也有一位特爱花的人——周敦颐。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创立了宋代“理学”,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并写成了《爱莲说》——这篇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文章。并著有《周元公集》。二、教师知识储备:(一) 关于“说”:“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相当,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本篇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二) 原文解析:水陆草
6、木之花,可爱者蕃多。晋陶渊明独伪独爱喜欢、钟情、或只菊。自从李唐唐朝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第一人称代词我独爱莲之出淤泥污泥而不染沾染(污秽)——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濯洗涤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通空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芬,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树立——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亲近而不庄重)焉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者隐居的(花)人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7、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者也判断句式。噫叹词“咳”!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三)教师备选阅读分析:1、主题:借莲花品质的高洁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2、写法:(1)托物言志。借莲花品质说自己的操守(志向)(2)衬托。用众多的花衬菊、牡丹、莲(一般衬托);用菊、牡丹重点衬托莲(重点衬托)用“菊”从正面衬托,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
8、他自己。;用“牡丹”从反面衬托,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次衬托:1)先用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2)再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衬托“莲,花之君子者也”。3)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三次衬托既各有其作用,又使主题逐步深化。(3)比喻。借花喻人,借不同的花写不同的人。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借花的不同品性特点,写人的不同志向。从中表白作者对莲的爱慕与赞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