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63236
大小:105.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练习 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孟两章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2、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将伐颛臾 伐:攻打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颠覆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D.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加强解析:选B。颠:跌倒。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C.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今由与求也D.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解析:选A。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B项,“者”,①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补充音节;②代词,指人。C项,“与”,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欤”;②连词,表并列。D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说“季氏将伐颛臾”,“伐”,即攻打,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B.“无
4、乃尔是过与”中“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该责怪你吧”。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反映出孔子为人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D.孔子针对冉有的借口,以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解析:选D。D项,“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错误,应为“严厉地批评了冉有不能制止季氏进行战争的错误”。4.从文中找出表现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两个语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清题干要求,结合原文信息,从孔子的言论中筛选有关“反对战争”的语句。答案: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③是社稷之臣也(任选两句即可)二、语言运用5.
6、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6.阅
8、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1: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揪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的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材料2: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材料1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