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35899
大小:138.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1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4.2.1 糖类课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糖类(第一课时)1.(双选)下列对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分子中具有醛基,所以是醛类化合物B.葡萄糖分子中具有羟基,所以是醇类化合物C.葡萄糖的结构式可写成D.葡萄糖是多羟基醛结构,属于糖类化合物2.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又可以发生还原反应,还可以和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A.乙醇B.乙二醛C.乙酸D.葡萄糖3.(双选)能说明葡萄糖是一种还原性糖的依据是( )A.能与H2加成生成六元醇B.能发生银镜反应C.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D.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红色沉淀4.对于蔗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它
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葡萄糖的两倍B.纯净的蔗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发生银镜反应C.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不到银镜生成D.在蔗糖里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颜色变黑,并有气泡出现5.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而且病情越重,含糖量越高。所以,从前在医疗上把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加入病人的尿液中,加热后通过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来判断病情。请分析,以下哪些药品和新制Cu(OH)2共热会有类似的现象( )①淀粉 ②福尔马林 ③纤维素 ④蚁酸 ⑤甲酸乙酯 ⑥乙酸甲酯 ⑦甲酸钠 ⑧蔗糖 ⑨白酒 ⑩食醋 ⑪麦芽糖A.全部B.①③④⑤⑨C.②④⑤⑦⑪D.
3、②④⑤⑥⑦⑧6.下面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索葡萄糖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时设计并完成的一组实验:将下列四种液体分别取2mL先后加到2mL的新制Cu(OH)2中,充分振荡。实验现象记录如表:根据上述实验及现象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醛基B.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多个羟基C.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D.葡萄糖分子碳链呈锯齿形7.有A、B、C、D四种有机物,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A、B的实验式相同,B、C的分子式相同,B、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可生成D。常温常压下,A为气体,B、C、D均为固体。四种物质均易溶于水,A、B可发生银镜反
4、应,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的6倍。(1)确定四种有机物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写出D的同分异构体发生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A、B分别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2g某有机物X完全燃烧后生成17.6gCO2和7.2gH2O(1)如果X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具有还原性,那么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2)如果X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跟金属钠、碳酸钠均
5、能反应并放出气体,那么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3)如果X是易挥发有果香气味的无色液体,并能水解,那么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4)如果X的相对分子量为90,跟醇、羧酸都能发生酯化反应,而且两分子的X之间互相反应生成如下环酯:那么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5)如果X的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既具有多元醇的性质,又具有还原性,那么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D2.D【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又可以发生还原反应,应该是醛基
6、的性质,和羧酸发生酯化反应应该是羟基的性质,综合两种情况,应该是葡萄糖。】3.BD4.A5.C6.B7.由题意,四种有机物,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而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中仅有甲醛(HCHO)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故A为甲醛,A、B的实验式相同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的6倍,其分子式为C6H12O6,并且能发生银镜反应可确定其为葡萄糖,而C与B为同分异构体,应为果糖;B、C作用可生成D,则D为蔗糖,它的同分异构体为麦芽糖。8.(1)HCHO(2)CH3COOH(3)HCOOCH3(4)(5)CH2OH(CHOH)4CHO【解析】求最简式:n(C):n(H)
7、:n(O)=:×2:(12-×12-×2)÷16=1:2:1所以最简式为CH2O。(1)有—CHO且为气体的是HCHO。(2)能与Na2CO3反应,说明含—COOH,为CH3COOH。(3)有果香味的物质是酯,为HCOOCH3。(4)同时具有—OH和—COOH且符合最简式CH2O的物质是。(5)为葡萄糖CH2OH(CHOH)4CH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