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

ID:29534351

大小:4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0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_第1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_第2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_第3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_第4页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_第5页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学设计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3【内容与解析】(一)内容:《归去来兮辞并序》(二)解析:《归去来兮辞》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陶渊明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被欧阳修评价为:“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这种清新淡远而又非常洒脱的风格也是本文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目标及解析】(一)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

2、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背诵全文。(二)解析:《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也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阅读本文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问题诊断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隐的强烈愿

3、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关于这一主题,同学们应该不难理解,但因作者所处的时代离今天较为久远,加上赋这种文体同学们又接触不多,所以同学们可能对本文中的词句等文言知识较难把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读带讲,同学们要以学带背,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及其文言知识。【教学条件支持】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声、画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投影仪、陶渊明画像。【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文导入:在古

4、代“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很多人的理想。他们渴望做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理想。眼下就有一位,他就是辞去了自己的官职,归隐山林,大家猜猜他是谁?(对,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文学常识的介绍:1.关于作者陶潜(365—427),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

5、桑(现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小官,但时间不长。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在辞官时,写下这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他是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钟嵘赞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他在诗歌诗赋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歌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有先例的田园诗。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

6、,表现了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后一类中包括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2.关于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

7、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3.文章的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

8、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三、教师范读课文,读出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