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29727
大小:3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20
《4.4《光的折射》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4《光的折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二、难点和重点: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
2、解释自然现象。三、教学用具:光的反射、折射实验仪;适量的水;激光灯;粉笔灰;铅笔;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课型:新授六、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以下特点:一是对物理学习只有直觉层面的兴趣。他们只是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因此特别喜欢看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二是对物理学习有操作性兴趣。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三是对物理学习具有探究因果联系的兴趣。四是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和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思维定势起重要
3、作用。思维定势对学习所起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生错误的思维倾向。思维定势对学习所起的消极作用,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导向,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且越努力,错误的偏移越大。二是思维的发散性差。思维定势太强烈,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求异,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难以灵活的思考,易受旧的框架束缚,墨守成规。另外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很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日常观念去分析物理问题。在强化物理概念和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七、
4、课前小研究:将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再竖直插入观察有什么变化?八、教学过程:1.先学交流:课前小研究:将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再竖直插入观察有什么变化?2.复习提问:什么是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3.新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得知,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光从空气射入水或者玻璃中时,会怎样传播呢?还是沿直线传播的吗?4.新课教学:请各小组同学利用手中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者玻璃中时,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完成后请一到二组同
5、学上前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解说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其他学生对展示结果做一评价、补充)(1)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观察到光从空气中斜着进入水或者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完成学案上光的折射规律下面的9个问题:光的折射规律(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什么位置?(3.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将
6、法线(选填靠近、远离),也就是折射角入射角(选填﹥、﹦、﹤)。(3.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3.3)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法线(选填靠近、远离),也就是折射角入射角(选填﹥、﹦、﹤)。(3.4)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3.5)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4)当光垂直射向玻璃时,传播方向,此时折射角等于______度,入射角等于_______度。(5)如果让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水或玻璃中,光会不会逆着原来入射光
7、线的传播方向?。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的。(知识拓展)探究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不断的增大入射角会发生什么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学生学选出代表依次回答,其他学生分别作出评价、补充。同时打开相应的课件对学生的回答指正、解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总结,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③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靠近法线;④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8、;⑤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⑥在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⑦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利用所学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①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②岸上的人看河里的景物为什么会变浅呢?③“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待学生完成之后,请第十到十二小组同学依次回答,第五、六、七组同学分别评价、补充。同时打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