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08943
大小:60.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二、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明确:季氏将伐颛臾“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2、。“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时代背景: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
3、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三、文本探讨(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③是社稷之臣也。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
4、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③求!语气强烈。(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
5、强烈、气愤。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1、指责(责备)的语气。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
6、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学生朗读这一句。(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7、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四、问题探讨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
8、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