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70143
大小:76.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0
《八年级语文上册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等词语;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4、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5、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融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情感与价值目标:6、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
2、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 师
3、: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自由发言)追问: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个你最熟悉的名胜古迹。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同学们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你们可能都没看见过吧?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多媒体播放范读录音,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1)作者
4、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2)辨明字音: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 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3)辨明词义: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
5、,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三、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6、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明确(多媒体显示):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
7、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①学生齐读第4段。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
8、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