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69654
大小:70.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议论文文体的单元,这个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其中自读课文《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让学生认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刚接触几篇议论文,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点的了解还不系统,在该课的教学前,先要系统介绍议论文的一些相关知识及
2、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继续理解“例证”和“道理论证”等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 1.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3.认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
3、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4、。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板书课题,然后与生一起回顾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二、检查预习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墨守)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辨伪去妄)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不攻自破)D、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妄)三、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思考题二: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
5、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思考题三: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 1、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
6、.“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2、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b、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戴震善问的例子。 (论证“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论证方法分别是引证法、例证法。 (本环节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生细读课文思考: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第六段是作者阐
7、述的重点,共有11句,请标示出来,重点研读。(分组讨论解决)1、(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第(2)(3)(4)(5)四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2、第(6)、(7)、(8)三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第(6)(7)(8)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7)(8)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