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63137
大小:86.5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0
《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三个加快”和工业强市战略,在巩固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切实改善市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根据中央文明委部署和市委五届第105次常委会决定,特制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以“六个※※”建设为抓手,创新创建内容、拓展创建领域、丰富创建手段、加大创建力度,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推进
2、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广大市民健康幸福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二)创建目标用三年时间,使我市文明城市各项测评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年版)A级标准,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年度测评中,逐年升位、排入前列,力争※※年跨入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其中:※※年在巩固多年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对照中央文明办2008年反馈的意见,加强整改,力争在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年建成第二批※※省文明城市,并在全国公共文明
3、指数测评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年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总评测评考核,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三)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创建文明城市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的标准,把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大力推进环境建设,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软环境建设,要在市民中重点抓素质,在机关中重点抓效能,在窗口行业中重点抓服务,在区域中重点抓社区。要在创新和发展、引导和教育、探索规律和建立机制上狠下功夫。要防止在创建工作中出现“形式
4、主义”和“一阵风”。2、坚持群众受益,群众参与。群众是创建的主体,要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焕发创建热情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要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要设计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新载体,使人们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参与建设中享受到创建成果。3、坚持统筹协调,标本兼治。各项群众性创建活动,要把提高人的素质和治理城市乱象,把经常性教育与集中突击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大力促进行业、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软环境、硬环境建设的共同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推进创建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阶。4、坚持长效管理,
5、突出特色。要注意总结自身经验,学习外地经验,在巩固提高、延伸辐射上积极探索长效管理的经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要突出※※特色,力求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文精神、生态环境、城市面貌、文明创建等方面形成新优势、打造新品牌。二、总本要求和工作重点总的要求是:各级、各行业、各单位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年版)和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年度测评指标抓落实。各区和园区、各牵头责任部门、责任大口和重点责任单位要按照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印发的任务分工,对照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
6、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测评项目的指标,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整顿城市环境、规范城市秩序、加强城市管理,强化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全市上下要重点以建设和谐※※、科教※※、畅通※※、森林※※、宜居※※、清洁※※为抓手,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的落实。(一)增强群众幸福感,打造“和谐※※”建立社会和顺、生活和美、各方和心、公共安全度和群众满意度高、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和谐城市。一是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大力实施《※※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倡导和组织社会各行业、各界志愿者投入文明建设,大力
7、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推进文明行业、社区、单位、景区的建设,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学习宣传推广表彰道德模范及其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基层单位、市民学校在市民文明教育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境界、科学文化素养、法律法规意识、身心健康水平,改变市民行为中的陋习和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形成家庭关系和睦、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融洽和互助友爱的社会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