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62167
大小:69.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五年级音乐上册 木鼓歌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木鼓歌教学内容:1.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音乐、舞蹈风格。2.认识佤族的打击乐器:木鼓。3.学唱会歌曲《木鼓歌》,并有感情演唱配以伴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木鼓,能准确演唱歌曲。2.能力目标: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处能为歌曲加一定的节奏伴奏。3.情感目标:感受歌曲风格特点,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乐器木鼓,准确演唱歌曲。难点:旋律比较紧凑,多种节奏型变化多。教学准备:书、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曲。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你们都已经学过的歌曲,叫什么?生:快乐的泼水节。师:对,这首歌曲唱的是我国西
2、南风景如画的傣族,那里有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大象,爱跳舞爱唱歌的傣族人民,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生:苗族、回族、新疆维吾尔族等。师: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充满动感,激情的山赛,云南省西南部的佤族,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
3、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佤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在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寨中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房中放一对木鼓,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木鼓是山,芒锣是水
4、,木鼓芒锣的交响汇成阿佤山的欢歌,歌声是情,舞姿是魂,歌舞是阿佤人燃烧的激情,2006年5月,沧源佤族木鼓舞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今天,我就带大家到西南的佤寨一起和佤族朋友们唱佤族歌曲《木鼓歌》好吗?出示课题——《木鼓舞》。二、学唱歌曲。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1)第一次听歌曲。师: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歌给你的感觉如何?师:谁先来说说,这首歌给你的感觉如何?生:有种喜庆的感觉生:欢快师:这是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那我来提出个问题,既然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木鼓歌”,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木鼓吗?生:可能是木头做的鼓吧师:同学们说是木头做的鼓,他是这样想的,那到底什么
5、叫木鼓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木鼓的资料。木鼓,佤语称“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战斗的重要器具。他们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灵予以崇拜,因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几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对木鼓,谓之一公一母。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均与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紧密联系。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佰族传统的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动的时节,整个过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
6、头人和魔巴带领部分群众,在黑夜到选定做木鼓的大树,献上贡品,鸣枪驱鬼,再由魔巴念咒祈祷并挥斧砍树数下,接着人们轮流着彻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即给树鬼的买树钱,然后截一段两米多长的树杆,凿出树耳,穿上藤条,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装来到山上,由魔巴挥舞树枝领唱着作指挥,众男子分两边手拉藤条,应声合唱,拉动木鼓,妇女助威呐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饭,边跳边拉,把木鼓拉到寨门外;木鼓在寨门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杀鸡卜卦选好时辰后,举行隆重的剽猪、剽牛仪式,全寨人一齐将木鼓树拉到木鼓房旁的场地上,由工匠制作。拉木鼓气势浩大,场面隆重壮观,是佤族人民剽悍
7、、团结的充分体现。接下来便是跳木鼓房和木鼓制成后入房上架时的敲木鼓活动,常常是全寨人甚至整个部落成员参加的通宵达旦的歌舞狂欢活动。祭木鼓,则是佤族的一项重大宗教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木鼓已演变成佤族人民歌舞娱乐的器具。与木鼓相联系的各种活动已成为佤族人民节日喜庆的习俗,而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团结向上的精神和粗犷朴实的性格却成为木鼓之魂,厚重地沉积在木鼓文化之中。近20多年来,经文艺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及后来出现的各种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国各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