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11620
大小:61.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三年级数学上册 图形的周长教案 青岛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图形的周长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设计:一、认识周长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喜欢)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想不想去看一看?(动画演示)师:(教师随课件讲解)现在,两个小选手马上就要比赛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学生在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加油。)(昆虫点点最先跑完一周。)师:同学们,谁是冠军?这时,部分学生高声回答说是点点,有的则表
2、示反对,还有的高高的举起了手想说什么。(这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师:我看有的同学有话要说,你们想说什么呢?生1:这样不公平,两片树叶不一样大。生2: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噢,你们观察到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看一下。(课件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一样不一样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学生回答略)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并板书:图形的周长【评析:形象生动的动画课件,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3、又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产生了了解周长的迫切需求.同时,学生对周长也有了初步的感知。】2、动手操作,体会“一周”。 师:老师发的操作纸上有一些漂亮的图形,你能象小瓢虫那样描出他们的边线吗?选择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描一描(练习纸第1题)。(学生有选择的描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边线,教师指导)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教师有选择地找出描的不完整的及有重复的情况,让学生辨析) 师:其他同学描的什么图形?是怎样描的?和你的同学也这样来指一指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沿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板书:一周)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你能找到吗?和你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学生积极的寻找、
4、讨论……)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肯定有不少的发现,我们来说一说吧! 生1:我找到了桌面的一周。 生2:我找到了课本封面的一周。 生3:还有黑板面的一周…… (学生边指边说,回答踊跃) 师:刚才大家不但找到了物体表面的一周,还能用笔描出图形的一周,同学们,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周长的概念。【评析:学生通过画边线等操作活动,加深对物体表面及图形一周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总结周长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动手中领悟,在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思维、构建新知。】二、测量周长
5、 师:关于周长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到广场上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广场花坛图)节日的广场上摆出了好多美丽的花坛,鲜花让我们的生活变的多姿多彩,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它们吗? (生答略) 师:同学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生活中园丁们经常用围护栏的办法来保护花草。下面请大家在学具上画一画,看看护栏应该围在哪里?我们需要多长的护栏才能把这些花坛保护好?(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为了便于测量,老师为每小组准备花坛模型,下面请大家用你们想出来的办法试一试吧!(小组活动,测量花坛模型的周长) 师:下面请每小组选择一种形状来汇报交流。 第1小组:我们是这样测量正方形的周长的,用直尺
6、量出一条边的长度是8厘米,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算一算它的周长就是8乘4等于32厘米。(板书:量) 第2小组:我们小组在测量圆形花坛的时候是先用绳子围了一周,再用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是42厘米。(板书:先围再量) 师:为什么不用第1小组的方法,用尺子直接量呢? 生:它的边不直,不好量。 一生迫不及待的说:老师,我有办法,把圆形的花坛在直尺上面滚动一圈,就能量出它的周长。(利用实物投影演示) 师:真是好办法!那真正的花坛能不能在尺子上滚动呢?(生摇头,说不能。)看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还要视具体情况来解决。) 第3小组:我们小组在量扇形花坛的时候,直边就是用尺子量的,曲边是用绳
7、子围的。再把它们加起来,这一周是38厘米。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的办法怎么样? 生:他们直的边就用尺子量,曲的边就用线围,很好。 师:是啊,同学们能就图形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在解决,老师真佩服你们!【评析:只要给学生空间、给他们机会,学生就会给我们惊喜!学生流畅的思维不是在老师的说教中获得,而是在他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产生的!这里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但学生却真正理解、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及测量周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