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秋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秋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ID:29383258

大小:9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秋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1页
高中语文 《秋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2页
高中语文 《秋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3页
高中语文 《秋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秋水》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秋水(节选)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文言阅读能力。2、把握文旨,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3、学习《秋水》一文的说理的技巧,体会本文的艺术美。说明:庄子的文章,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秋水》中获取积极的人生启示;感受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特色。2、难点:理解并评价《秋水》所阐述的道家相对主义思想。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读其文而思其人,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

2、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扛的朋友,是为老不尊的师长,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

3、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在今天,庄子思想对于我们仍然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二、走进庄子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三、组织学生第一次诵读课文,积

4、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古:到了(至:动词“到”,于:介词)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大方:古:深明大义的人,或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3)河:古:特指黄河。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2、通假字不辩牛马(辩,通“辨”)拘于虚也(虚,通“墟”)人卒九州(卒,通“萃”)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3、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3)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4)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名词做动词,面对)(5)少仲尼

5、之闻,而轻伯仪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6)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形容词作动词,满足,夸耀。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7)号物之数谓之万(名词作动词,号称)4、多义词⑴东面而视(面对)⑵野语有之曰(话语)⑶不可为量数(计算)旋其面目(脸面)仲尼语之以为博(谈论)号物之数谓之万(数量)⑷拘于虚也(墟)⑸且夫我尝闻(听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减少)少仲尼之闻(懂得的东西)5、文言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判断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6、宾语前置)6、固定格式:(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7、虚词(见课后“思考练习题二”)之以而于8、成语①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望洋,联绵词,抬头仰视的样子。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四、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句子写出河伯的神态

7、和心理活动?前后有何变化?神态:欣然自喜——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心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野语有之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第二课时五、讨论以下问题1、北海若为什么说河伯“尔将可与语

8、大理矣”?“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