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34175
大小:79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8
《专题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易错题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题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易错题解析例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易错点分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或A。原因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全面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一对照。【解题指导】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②项“奖励耕织”内容。根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分封,行县制”,根据“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2、,得出“废井田”,根据“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答案】C【对应性训练】1:李斯《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的主要表现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提倡少数民族学习和采用汉族先进文化D.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例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
3、君主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D.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易错点分析】本题考生易错选A。原因是:不能正确把握改革的性质、实质和时代特征,误认为“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指的是“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解题指导】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观目的之一是为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入政开辟道路。根据改革的性质和时代特征,为变法而“争求上书”在当时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性质、实质、目的,并掌握时代特征。【答案】B【对应性训练】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在政治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如允许官民
4、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这些上谕的颁布()[来源:学科网]A.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B.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C.国民言论自由不再受到限制[来源:Z+xx+k.Com]D.完全符合民族资产阶级预定的愿望和要求例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了()[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
5、科
6、网]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②官吏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③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④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易错点分析】本
7、题考生易错选D。原因是:不能准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一对照。【解题指导】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④项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答案】B【对应性训练】3: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留给我们的启示有()①变法不可能一帆风顺②变法者要有坚定的信心和不畏艰险的精神③要树立变法图强的意识[来源:学科网ZXXK]④变法的实施过程要得当,监督到位,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例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8、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材料二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
9、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日知录·宋世风俗》请回答:(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对应性训练】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