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

ID:29306486

大小:168.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8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_第1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_第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_第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_第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专题(三)【考点精讲】2010年《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二是“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三是考查的能力层次为理解,而不是识记。从近年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高考中对这个知识点直接设题、明确考查的时候不多,但结合对实词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进行考查却比较常见。同时,把握这个知识点对解读文言语句、理解文言文的整体意思也至关重要

2、,因而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这个知识点的复习。【课前预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③灭秦

3、,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 ①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②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③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乘势起陇亩之中    B.放逐义帝而自立C.身死东城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知识盘点】

4、四种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做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

5、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例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1)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

6、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

7、的形式。例如:有罪受。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例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8、劫……“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用介词“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