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

ID:29278924

大小:74.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18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范进中举吴敬梓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目标聚焦项目内容概要重点1.了解作者及《儒林外史》,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2.理解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难点感知范进的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信息驿站《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在这篇小说中,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范进、胡屠户和张乡绅,这三个人物是这篇小说着力要塑造的人物,虽然作者在刻画这三个人物时笔墨有轻重,但他们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典型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其次还要

2、关注小说中的群体形象即众乡邻,他们同样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精彩的小说《范进中举》,看清18世纪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语录1.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2.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3.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4.见义不为,是为无勇。5.秀才人情纸半张。作者小传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不过,他的父亲只做过几年

3、教谕。在他23岁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道中落。他既喜资助别人,自己又爱挥霍,很快就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花光,受到本族和地方上富贵人家的轻视。33岁那年,迁居南京,经常与一些文人往来。因捐资修先贤祠,生活弄得更穷,甚至有时不能举火。从这时起,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止,完全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活。由于他饱尝了人间冷暖,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所以培养了他对于现实的深刻观察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便是构成他对现实不妥协的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对他的影响。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

4、时,大规模的武装抗清斗争虽然已经被镇压下去,但是,反清的秘密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武装起义也在不断进行。在经济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

5、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在封建社会,人才的选拔主要依靠科举制度。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统治者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拉拢士人,提倡理学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

6、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功名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于是创作了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2.作品简评《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出现了一百几十个人物。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7、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

8、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大大减弱了本书的批判力量。3.关于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介绍。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