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75528
大小:4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17
《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4.1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贵州师范大学任胜洪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首先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案例。如果说前几天发生在四川泸县一初中生赵某死亡事件,是否因为“校园欺凌”而致死的真伪性有待进一步考证。那么接下来的几则案例却是千真万确:2016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
2、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2016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11月23日下午,QQ空间、微信朋友圈热传一则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学生被两名同学轮番掌掴,视频画面之外,不时传来阵阵狂笑。视频画面中,一名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路边上,被几名年纪相仿、身穿同样的校服的女学生轮番掌掴。记者细数了下,在短短的6分多钟视频里,被打女生遭38次掌掴。据了解,这
3、个视频发生在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校外,而打人者与被打者均为该校学生。……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在一群花季学生的身上,着实令人唏嘘不已。近年来,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和意外伤害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一改之前对校园暴力避讳的态度,直面校园欺凌的治理问题,这反映出国家对校园欺凌严重性的认识。仅仅过去数月,教育部又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
4、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再次出手,于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甚至惊动了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多次过问校园欺凌问题,2016年6月批示要求坚决遏制校园暴力,于11月又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要求严厉打击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今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就人大监督工作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表示,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开展专
5、题调研。调研的重点之一就是校园暴力。从提倡“治理”到关注“防治”,再到国家立法机关的专题调研,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它有哪些特征?具有什么哪些危害?我们如何去预防和干预?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希望能为大家深入了解校园欺凌及其危害,开展预防和干预提供一些系统化的支持。校园欺凌是一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尽管校园欺凌行为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但将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门探讨却只有很短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率
6、先对校园欺凌行为作了系统的研究,自此,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对校园欺凌的研究热潮,从心理学逐渐拓展到教育学、社会学乃至公共卫生等诸多学术领域,研究的问题不断广泛和深入,既有对欺凌行为的研究,也有对欺凌行为干预的研究,研究对象也从欺凌者、受欺凌者,拓展到各种类型的旁观者和成年监护人。一、校园欺凌及相关概念界定(一)校园欺凌的概念及特征校园欺凌(schoolbullying),也称为“校园欺负”、“校园霸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上下学路上或者以校园为媒介
7、的社交群体内的针对学生的欺凌行为,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生理或心理攻击,使受害者长期成为骚扰和侮辱对象的行为。该定义强调以下特征。第一,发生空间是学校及其合理辐射区域。所谓学校的合理辐射区域,是指与学生学习、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区域,既包括物理区域,比如说在校园周边的超市、网吧、影院、书店等、学生上下学的路上,学校组织学生外出观看演出、春游、参观等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场所也应为合理辐射区域。(孩子在门口被家长接到,乘公共交通工具回家过程中,已经与学校脱离管理关系,则不再属
8、于合理辐射区域。)也包括虚拟空间,如学校贴吧,学校虚拟社区,班级、社团、小团体的QQ群、微信群等。第二,欺凌者应该是与受害人具有一定交往关系的人。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在校园中交往最密切的当属老师和同学。而正是这种特殊的交往关系,才使得欺凌行为具有反复性,甚至具有隐蔽性,并且对受害人的危害较为深远。而校外人员入侵,具有偶发性、易识别等特征。对两种行为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不应混为一谈。第三,受害人不包括教师。网络上曾经报道过,几名男生因为拒绝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