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

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

ID:29137042

大小:132.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2-16

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_第1页
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_第2页
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_第3页
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_第4页
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chapter11情绪、动机与归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章情绪、动机与归因一、情绪二、动机三、归因1一、情绪ElicitingeventCognitiveappraisalAutonomicarousalEmotionalbeliefPerceivedarousalExperiencedemotion2(一)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1.皮肤电反应2.呼吸和血压变化3.脑电反应4.神经介质3(二)情绪的外显行为在情绪活动时,除了个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外,在外观行为上也表现出某些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动作和声音三个方面。其中以面部表情最为重要,所谓“察言观

2、色”就是根据面部表情线索即可知该个体的喜好意愿等。41.对面部表情的辨认大体说来,对面部表情的正确判断既取决于面部表情者的年龄,也取决于观察者的年龄及训练。52.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1)62.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2)7二、动机(1)动机是指由于个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只要它以意向、兴趣、愿望或信念的形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发起人的活动,就可构成活动的动机。8二、动机(2)以往的研究者一直在关心动机体系中的个别差异问题。例如

3、,人们在追求成就、权利、满足饥饿要求等几方面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在这一节中,我们只介绍环境因素怎样激起人们的行为,关心的是反应的共同模式。9二、动机(3)如果一个人被迫做某事,或违心地说些什么,那么他真正的意愿、想法会发生变化吗?这就是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研究的出发点,在此以前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的理论。这个理论有四个要点:一个人如果为矛盾的想法困惑,就会产生失调的感情。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体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除了试图消除失调以外,

4、个体将积极地避免加深失调的情况与信息。随着失调加深消除不愉快的动机也更强烈。10二、动机(4)实验是组间设计,共有3种实验条件。控制组(无奖赏),奖赏1美元组与奖赏20美元组。自变量是奖赏的数量。因变量是被试真实的想法。11二、动机(5)12二、动机(6)一般说来,我们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行为,但Festinger等人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态度。13三、归因最早用实验法研究归因问题的是Heider和Simmel(1994)。他们用动画片的方式模拟了人在家中的情况。图中长方形表示房子,开口的地方是门

5、口。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圆代表人。当动画片放映时,各种不同的情景出现。实验中要求被试指出,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圆各代表什么人,解释这些人的各种行为。动画片中处在不同位置与形状中的大三角、小三角与圆点、线构成的房屋14(一)当事人与旁观者所理解的行为原因Jones和Nisbett扩展了行为原因的格式塔的观点,说明为什么旁观者(observer)会更多地用个人素质来解释行为,而当事人(actor)则更多地用环境因素来解释行为。在旁观者的知觉视野中人是图形(figure)而社会环境是背景(ground)。但是,当事人在行动时不能

6、看到自身,因此在当事人的知觉视野中社会环境就成了图形。15Nisbett的实验一16Nisbett的实验二17Nisbett的实验三18Nisbett的研究的总结这3项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当事人更多地用环境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旁观者则更多地用个人品质的原因来解释当事人的行为。Nisbett等人认为,如果这3项研究结果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不同的内隐人格设想(implicitpersonalitytheory),是很有意义的。但他们也承认,其他观点也可能解释这些结果。例如在研究一中,旁观者对当事人唯一的了解就是

7、当事人是否志愿接待代表团,因此在随后的9点量表估计中,旁观者就更多地受当事人志愿或不志愿的影响,而不会受当事人其他品质的影响(因为旁观者与当事人是临时组成的对子,彼此不了解)。即实验程序的安排导致了前面的结果。19(二)文化与归因(1)20(二)文化与归因(2)21(二)文化与归因(3)综合以上的结果可以认为,个人主义者文化的代表美国人倾向于用个人自身的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而集体主义者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则倾向于从环境或外部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即归因模式随文化不同而变化。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