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08479
大小:81.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16
《中医内科学讲义 (4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单元 肝胆病证 胁痛 胁痛的概念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胁肋部,位于胸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 胁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病机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病位——肝胆,与脾胃及肾相关。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湿热。 病性—虚实之分。 实证—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 虚证—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气血虚实相兼转化: 初病在气,肝郁气滞日久转为血瘀,或气
2、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胁痛与胃脘痛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胁痛与胸痛
3、胸痛中的肝郁气滞证,与胁痛的肝气郁结证病机基本相同。但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而胸痛是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 胁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在气在血次辨属虚属实 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次辨属虚属实 气滞、血瘀、湿热为实证。病程短,来势急,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 阴血不足,脉络失养为虚证。病程长,来势缓,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象。 胁痛的辨证论治—
4、治疗原则 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 基本治则——疏肝和络止痛。 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 1.临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 2.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拓展) 胁痛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肝郁气滞 肝胆湿热 瘀血阻络 肝络失养 肝郁气滞 证候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
5、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肝胆湿热 证候主症: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加减:1.兼见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以清
6、热利湿退黄。2.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3.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 瘀血阻络 证候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瘾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络脉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粉。 复元活血汤:柴胡、栝楼根、当归、红花、 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加减:1.跌打损伤而致胁痛
7、,局部可见积瘀肿痛——加穿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2.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癥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肝络失养 证候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胁痛的转归预后 胁痛可与黄疸、积聚、鼓胀之间相互兼见,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湿热蕴阻肝胆,脉络受阻之胁痛,因湿热交蒸
8、,逼胆汁外溢,则可同时合并黄疸。 肝郁气滞所致胁痛,经久不愈,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