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00287
大小:10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体感知“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简史。它由四课组成,其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述的是儒家思想是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第3课宋明理学”讲述的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抓住一条主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形成并兴起;汉代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
2、的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在这其中,我们要重点抓住四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三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四是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极其历史影响。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预习导引】一、学业水平要求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二、高考考纲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三、本课导学(一)“百家争
3、鸣”1、概念: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1)经济:瓦解(根本原因)(2)政治:衰微(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 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 的重用。(4)文化:贵族垄断 、 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 , 也开始接受教育。出现一批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3、表现(1)道家学派:和 。(2)儒家学派:、 和 。(3)墨家学派: 。(4)法家学派: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观点其它孔子仁、克己复礼性相近有教无类孟子荀子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智慧课堂】一、研究探索★1、了解什么是百家争鸣?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了解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儒家思想,并比较三者的同和异。3、结合社会热点如建立和谐社会等思考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4、思考哪种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动荡和变革的社会状况,为什么?5、思考儒家思想更适合怎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二、课堂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出现了气势恢弘的“百家争鸣”局面,其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分封制的崩溃D.封建制的形成2、孔子主张“克己
5、复礼”,“礼”的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A.孔子思想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B.孔子力图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C.西周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D.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对民众的重视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5、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
6、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A.统治者发善心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D.人性本善6、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A.“制天命而用之”B.提出“人之性恶”C.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D.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7、“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8、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
7、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9、《环球时报》报道: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lOO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①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②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的进一步提高③有利于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认知④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