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

ID:29017837

大小:54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6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师用书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重点: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均田制。2.难点:理解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与租佃经营方式的关系,认识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教材整理1 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1)背景①政治上: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②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2)时间:商周时期。2.井田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井田制的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

2、封给各级贵族。(2)“公田”: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4.井田制的瓦解(1)开始瓦解①时间:春秋时期。②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③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b.直接原因:各国税制改革。(2)正式废除①时间:战国时期。②标志: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教材整理2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起源:战国时期。2.形式所有制形式特点备注君主私有由宫廷掌

3、管,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不承担国家赋税地主私有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国家赋税的直接来源自耕农私有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2)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4.后果: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1)危害①经济上: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政治上: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措施: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课中思考

4、] 阅读教材P8[课中思考题],思考: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 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首先,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从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其次,过度的土地兼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整理3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2.历程3.特点(1)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

5、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2)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4.影响(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2)伴随着不断斗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误区警示] 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领域的出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宋代的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从而向佃农收取地租的一种剥削关系。它与资本主义萌芽中的雇佣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佃农仍以个体手工劳动为主,并与地主是租佃关系;而雇工与雇主是雇佣关系。知识网络

6、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被废除,以私有制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确立。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则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3.租佃关系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伴随土地兼并而出现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史料解读史料一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注意史料中“富者”与“贫者”的对比。史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7、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抓住史料信息“上自……下至……莫不志在良田”分析。【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2)史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观念:热衷于买田置地。原因: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买卖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史论拓展】全面认识土地兼并问题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

8、的盛行②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③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解决措施①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均田制的实行②规定官、民可以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即限田③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影响①使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