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08520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学业分层测评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学业分层测评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72040008】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解析】 公田的产品全部属于奴隶主,而并非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答案】 B2.《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首
2、先发生税制改革B.井田制得到加强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D.土地私有合法化【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答案】 D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导学号:72040009】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解析】 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
3、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答案】 D4.(2016·福州高一检测)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3A.井田制 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解析】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从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到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 B5.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
4、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导学号:72040010】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解析】 题干材料“田园山地,界至分明”从本质上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项。【答案】 B6.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解析】 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政府手里无田可均,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
5、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的盛行是土地兼并的影响,故排除A、B两项。【答案】 C[能力提升]7.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B.井田制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解析】3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收入各得一半,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答案】 D8.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导学号:72040
6、011】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材料里的“民庶之家”)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即材料里的“行仁义”),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地主)心里害怕佃农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而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地租带来的损失高几倍的缘故。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故选D项。【答案】 D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7、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王文成公全书》(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等信息判断即可作答。第(2)问,材料中提出沿袭“限田”“均田”等方案,结合史实加以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