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ID:28913082

大小:1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5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1.2垂线学习目标: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垂线的定义、性质及画法。难点:垂线的画法。一、预习内容学习课本3—4页内容及5页练习,并完成以下问题:1.观察思考:结合图5.1-4体会当α=____度时,a和b互相垂直,2.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它们的交点叫做。3.符号表示:如果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垂足为O。4.推理过程(

2、如图):∵AB⊥CD(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直定义)反之∵∠__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垂直定义)5.垂线的画法:(1)探究:完成教材4页探究问题。(2)垂线的画法有两种:利用或者。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____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_____.ιB.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_____A.ι.二.数学概念1.经过一点(_________________),能画出已知直线的_____垂线,并且只能画出_____

3、垂线,即:性质1过一点___且__________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学习P5—6页回答下列问题:思考:如图,直线l表示一条河,现在要把河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把最短的渠道在图中画出来.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_____最短。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______________,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右图,_______________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PO、PA、PB、PC中最短的线段是______三.例题1.(1)画出点C到AB的垂线段(3)量出点B到AC的距离2.如图,AC⊥BC,C

4、为垂足,CD⊥AB,D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6,那么点C到AB的距离是_______,点A到BC的距离是________,点B到CD的距离是_____,A、B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四、总结反思1.说说你的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五.反馈练习1、如图所示,OA⊥OB,OD⊥OC,O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_。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在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②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③在平面内,过一点可以任意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④在平面内,有且只有

5、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A.1个B.2个C.3个D.4个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是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C.画出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D.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B.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CC.线段AD是点D到BC的垂线段;D.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六.能力提升1、已知:如图,直线AB,射线OC交于点O,OD平分∠BOC,OE平分∠AOC.试判断OD与OE的位置关系.2、如图所示,O为直线A

6、B上一点,∠AOC=∠BOC,OC是∠AOD的平分线。(1)求∠COD的度数;(2)判断OD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七.作业:教材第8页4、5、6教材第10页10、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