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ID:28797212

大小:102.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4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第1页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第2页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第3页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第4页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Argyris--阿吉里斯Levinson--莱文森Schein—施恩Kotter—科特Guest--Conway--康威Herriot--赫里奥特/赫里欧/哈利Pemberton--彭伯顿Rousseau--罗素/卢梭Robinson--罗宾逊Morrison--莫里森Schalk—夏尔克FreeseKraatz--Parks--Tsui--Millward--Hopkins--Tijorimala--Lee--Tinsley--Schalk--Manning--Kidd--Hitrop--Turnley

2、--Feldman--Dunahee--Wangler--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魏峰张文贤摘要: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及其发展、心理契约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违背心理契约及其后果。最后,文章认为,目前国外心理契约研究在与契约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契约化过程的系统研究、管理者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研究、心理契约的履行对雇员的积极效果的机制研究,以及我国心理契约的本土化研究方面还存在空白或不足。关键词:心理契约;

3、期望;承诺;违背全球化竞争导致的流程再造、战略联盟、业务外包、兼并和重组、组织扁平化等策略,使得组织有可能不太愿意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履行对员工的承诺,从而必须进行反复管理、重新谈判、改变原有雇佣协议的条款,使得企业裁员在全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传统上雇员努力工作和忠诚就能换来长期工作保障和职业发展的约定。现在,这种方式开始变得不再有效,由此所引发的雇员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工作绩效下降、敌对行为增加、核心员工流失频繁等态度和行为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心理契约,即对雇员与组织双方责任和义务的交换关系的

4、感知和理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逐步成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本文着重对心理契约早期理论研究和最新进展作一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论,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一、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Argyris(1960)首先运用心理契约的概念和术语。他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但是Argyris仅仅提出这样的概念,却没有给它下确切的定义。Levinson等(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

5、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Schein(1965、1978和1980)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他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未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Kotter(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

6、的回报具体化。很明显,心理契约概念产生初期被认为是存在于雇佣双方之间的一种未书面化的契约、内隐契约或者期望,不同学者的界定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究竟谁是主观理解的主体”大家都没有明确说明,而是内在地认为,存在雇员个人和组织两个主体,即心理契约是雇员和组织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因此,问题就出现了,因为两个主体经常会产生理解分歧,即造成心理契约内容的非唯一性,给心理契约的概念化和后续研究带来很多困难。所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学派之间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

7、、Robinson和Morri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另一派则以英国学者Guest、Conway、Herriot和Pemberton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可以称之为“古典学派”。两派在90年代就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Rousseau学派的观点。Rousseau(1989)认为,组织是抽象的,它作为契约关系的一方只是提供了创造心理

8、契约的环境,并不能反过来与其成员形成心理契约。虽然它的代理人有可能个人感知到一个存在于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组织不可能“感知”。Schalk和Freese(1993)则认为,传统的心理契约定义认定双方存在一种交换关系,在此关系中如果一方要决定是否同意某一观点,那么双方的期望和责任需要被同时考虑。这就产生了问题,因为不同水平(个体和组织)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不同的组织代言人会有不同的观念,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