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744800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3
《浅析弱建筑当代转译设计——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江汉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综述名称浅析弱建筑当代转译设计姓名学号年月日绪论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传统中式空间以及建筑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功能与建筑结构上都已经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筑教育体系以及理论也已经牢牢的被欧美建筑理论所把持,关于本民族的建筑理论却寥寥无几。当然不断有人为传统空间的发展做出奉献,提倡我们自己的建筑理论。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转译,从而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空间艺术,使其不断发展。当我们回顾于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同时,也应当着眼于未来,通过全新的理论重塑空间,重塑生活。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点点努力都是文化复兴的
2、基石。主体一、弱建筑与传统空间转译的关系当中国的建筑一个个拔地而起,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时候。我们又要回到传统空间中来,空间是人生存使用的环境,从古至今这点没有改变。弱建筑的本意便是减少设计师的个人设计意识与参与度,扩展使用者的想象空间,让建筑的策略从静止的建筑本身转向有着多样可能性的建筑空间去发展,并且让自然与人合理的交流。让空间为人服务,为使用者服务。传统空间也是如此,通过建筑平立面两方面的独特设计,使空间达到融入自然,人们生活在自然中的感受。使得整个空间变得和谐。再通过细腻的廊道流线来使人的活动变得规律,空间从而活了过来。两者在理论上惊人的相似,如
3、同跨越千年的恋歌。由此理论的借鉴以及解读成了传统空间转译的一种途径,而弱建筑也以自身的成功使转译更加容易。(一)弱建筑空间实际体验分析弱建筑的空间体验主要由其四大特性来完成,这四大特性也与传统空间息息相关。临时性制造的空间流动,消隐性引发的环境融合,轻盈性带来的视觉放松,暧昧性产生的空间过渡。这些都曾出现在传统空间的方方面面。空间的体验是一种感觉,材质、形式、体量都可以使空间与人发生这样的关系,这也使得整个弱建筑就像其理论一样自由模糊,而它所给人的感觉也就如同,妹岛和世、伊东丰雄等人的作品一样,完善的功能,灵活的布置,充满着人与人的气息。二、传统空间转
4、译具体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一)实践与理论问题——宝丰路武汉集邮市场为基地1,弱建筑与传统空间在于形式上的统一与融合方式需要确定。2,基地本身缺乏公共交流空间。3,展示形式单一,基地空间狭小。(二)解决策略1,削弱空间里面的装饰性。2,空间里面开口的增加使空间与环境发生直接互动。3,将所有展台统一在一种材质,但选择起伏的形式使空间产生错落。三、文玩展示空间设计改造(一)“建筑空间空间的主体建筑则是一个简单的长方体,简单的形体可以削弱人们的视觉冲击,更加关注于空间本身。当然空间身处老区之中,为了强化空间本身所提倡的交流展示的目的,建筑本身保持了一种纯白色,
5、只让光影去影响墙面。(二)建筑陈设整个空间内的所有展台都是由柱状亚克力重复构成,柱状的亚克力不断分隔空间,让整个展区呈现出一个展品一个空间的理念,就像传统空间一样,一个空间一个核心。亚克力的透明和模糊也使得空间保持了良好的采光和私密性。柱状亚克力绵延起伏,模仿山水画和园林景观的暧昧美。(三)其他整个空间充分的利用自然采光,吊顶的开窗形式也为了与展台相互呼应,而采用长方形开口。光束落在亚克力台面上使得空间的光影效果更加复杂,光影与整个连绵起伏的展台使得空间流动起来。在立面的连续开窗中,保持了内外空间的一种视觉联系,让空间内外互动起来。,亚克力的轻便可移动
6、也使得整个空间的空间内质可以随之变化,应对各种不同的需求。总结通过对弱建筑以及中国传统空间的反复对比与研究,探索全新的转译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空间理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永恒观,空间永久的保留着应有的功能,这种观念从远古时期就开始,第二种则是一种流动观念,讲求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弱建筑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诞生的,传统空间的转译也正需要这样的理念,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改良,使得传统空间也充满活力。不断的完善我们自己的空间理念,寻找一种中国空间的出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空间不断生成新的功能,让人的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动力,虽然前面提到了空间流动与
7、永恒两种不同的观念,但其实本质上又是相同的,不变的建筑,那是它所永久保留的形式。变化的功能,那是人们不断的活动所迸发的活力。在两种力量共同的作用下,空间才会变得更有意义,传统空间也好,现代建筑也罢,都是一种形式,而我们传承的则更应该是空间背后的文化,更应该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参考文献[1]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2010.7[3](日)藤本壮介.《建筑诞生的时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2006.6[5]冯纪忠.《空间原理(
8、建筑空间组合原理)》.《同济大学学报》.1978.[6](日)伊东丰雄、中泽新一.《反建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