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70468
大小:4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2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特点、方法及其现实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特点、方法及其现实价扬州科技学院(筹)高邮学院古良琴摘要: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从教育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突出强调一个“情”字,提倡道德教育要关心人的情感,要求道德主体从自己的内心体验,过渡到体贴对方的心情;强调道德主体的“自德”精神和行为,对今天学校教育仍具有宝贵借鉴意义。关键词:情感意通;教育;自我教育;先秦儒家我国是一个富有道德教养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早被誉为“礼仪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思想遗产。在这批遗产中,尤以先秦儒家学派所创建的伦理思想体系最为完整。它不仅系统地探讨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内容以及道德
2、的评估标准,而且还系统地论述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问题不少的学校教育难辞其咎。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因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从社会教化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教化必须有利于促进个体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具有情感性特点,强调情意相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先秦的儒家道德教育,对构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本文拟从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特点和方法的角
3、度谈谈自己的拙见。一、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特点儒家的创始人孔丘系统地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仁”的意思就是“爱人”。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所以,“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其本质就是推已及人地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恕和仁是彼此贯穿统一的。因为,一是唯有忠恕之道能把仁具体化,二是唯有忠恕之道是“仁之方”-..,即可以教人知仁行仁的方法。而忠恕之道强调道德主体应超越狭隘自我感受和私利,学会从自己的内心体验,过渡到体贴对方的心情,强调心的对话和情的对话,凸显情感性。这是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一大特点。先秦儒
4、家的道德教育非常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并以其为基础和出发点,提倡关心人的情感的发展,并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其操作方式主要是情感意通。它从根本上有别于现代西方学者所倡导的认知性道德教育(强调道德认知的发展,强调对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和行为性道德教育(强调道德行为的练习和道德习惯的培养)。“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者,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子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
5、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四端也,犹如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养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从本质上讲是四种道德情感,这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的优良品德不是“外铄我也”,而是人性中本有的趋美向善情感的扩充和展扬。情感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情感可以扩充为相应的德性。道德教育因而不是单纯的社会教化,不是一味地外在灌输,而是对人所本来就有的美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使之得到扩充而形成人的
6、美好的德性。简言之,人性中本有的善的情感特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是对人性中善的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先秦儒家还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示人的德性。最完善的道德品质是“仁”,而仁就是“爱人”。一个人只有怀着爱人之情才是有道德的人,才是善人。“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也是依人的情感来谈德性。而儒家道德诸范畴如父子慈孝、兄友弟恭、夫妻爱敬、尊老爱幼、尊师重、公忠为国、宽恕待人、谦恭礼让、善处忧乐等都涉及到了人的情感,都是以人的情感的道德人
7、来表示人的德性。先秦儒家道对人的道德要求也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即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中国古代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中庸”,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也从情感而言的。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不仅强调人性中本有的善的情感特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道德教育,而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情入手,通过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而内化社会道德。“仁远在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子贡问曰:“有一方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8、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老吾老,以及从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万物皆备于我也,反身而诚,乐莫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