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发改规划〔2007〕70号

辽发改规划〔2007〕70号

ID:28640559

大小:372.0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2-12

辽发改规划〔2007〕70号_第1页
辽发改规划〔2007〕70号_第2页
辽发改规划〔2007〕70号_第3页
辽发改规划〔2007〕70号_第4页
辽发改规划〔2007〕70号_第5页
资源描述:

《辽发改规划〔2007〕70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辽发改规划〔2007〕70号关于对《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建议的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关于征求对<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意见的通知》(简称《意见》和《方案》)要求,我委组织辽师大等有关研究单位,对两份材料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结合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课题研究情况,现将修改建议和我省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和划分方法研究报告报上,供参考。一、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意见》内容充实、任务明确,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可以成为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南。《意见》清晰

2、地阐述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目的和重大意义,科学地提出了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内涵、指导原则和需要妥善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明确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国家和地方规划工作任务的总体安排基本合适,地方规划工作的部署清晰明确,国家和地方规划之间的衔接程序基本恰当。建议在“一、(一)段”后,增加4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有关内容。二、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1.关于指标体系框架。《方案》提出的指标体系较好地反映了资源可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要求,指标简单明了,定义比较清楚,操作性较强。但是在覆盖面上,建议增加两个指标。一是产业基

3、础指标,尤其是分析单元的产业规模和水平指标。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原值或净值)指标,特别是已经形成的工业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是今后发展的关键基础因素。2.关于部分指标的修改。一是建议将“建设用地”改为“建设用地丰度”,并具体定义“适宜建设用地”。二是建议将“可利用水资源”改为“水资源丰度”,并详细定义“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如何考虑“生态用水量”、“过境水量”、“输出水量”。三是建议在“环境容量”中增加环境压力因素。四是建议将“生态敏感性”改为“生态脆弱性”。五是建议在“土地开发强度”中增加“建设用地绝对量、单位面积GDP”。3.关于指标计算方式。《方案》提出,这15个分项评价结果,既是全

4、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也是衔接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依据。建议考虑区划参照的基础数据“精度”的基本一致性,省级区划和国家级区划最好采用同一套数据。附件:辽宁省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和划分方法研究报告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二OO七年一月三十日主题词: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报告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拟文2007年2月1日印发附件辽宁省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和划分方法研究报告一、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遵循以下原则,初步拟定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一)基本原则1.国家级区划与省级区划指标体系一致性原则。辽宁省主体功能区指标

5、体系,是在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框架下,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提出的。基本框架参见表1。全部指标详见附表。表1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框架一级指标代码拟定权重二级指标代码拟定权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B0.3资源丰度B10.2环境容量B20.2生态敏感度B30.2自然灾害敏感性B40.2生态重要性B50.2现有开发强度D0.3土地资源开发强度D10.5水资源开发强度D20.2资源环境压力D30.3发展潜力F0.4区位优势度F10.35发展基础优势度F20.25发展速度惯性F30.2发展趋势F40.2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2.指标选取的综合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作为综合性的“主体功

6、能区”划分,不同于过去的综合经济区划、自然区划、生态区划等“专业”区划,需要考虑更广泛的、更综合性的指标,做出综合区划。当然综合的指标体系复合运算,形成一套“复合指标”是最佳方案,但这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和发展的逻辑问题限制。所以要突出指标的重点,关键是围绕更好地处理主观与客观、现状与发展、自然和人文、开发与保护等各种关系,选择重点的“标识性”指标,建立必要的划分准则,最后形成区划应用指标体系。3.指标对应数据的可比性、可得性原则。拟采用的指标体系中,应尽量选取可比性较强的相对量指标和共性指标,确保在时空上具有可比性。指标的选取和设定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做到每个指标的内涵设定明确、

7、信息来源可靠、数据采集方便、统计口径一致、核算方法规范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为各方认可和接受。(二)指标逐项说明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B)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评价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承载能力(以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B)细分为五个二级指标,它们是资源丰度(B1)、环境容量(B2)、生态敏感度(B3)、自然灾害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