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

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

ID:28636227

大小:7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2

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_第1页
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_第2页
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_第3页
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_第4页
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诗学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康熙博学鸿词科对毛奇龄的诗学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康熙博学鸿词科不仅改变了毛奇龄身份与精神归属,同时促使毛氏诗学思想发生巨变。他开始回归儒家诗教论正统,提出诗歌为政治喉舌口号;积极倡导唐诗风,反对宋诗;而他在音韵方面的研究,也蕴含有服务文治、鼓吹休明的因子。关键词:博学鸿词科;诗教论;唐宋诗风;音韵研究张立敏张立敏,河南镇平人,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康熙十七年(1678)诏举博学鸿词科对于毛奇龄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改变了毛氏身份与精神归属,同时促使他的诗学思想发生巨变。他重返儒家诗教论正统,提出诗歌为政治的喉舌口

2、号,呼吁诗歌为政治服务;积极倡导唐诗风尚,反对宋诗;而他在音韵方面的研究,也蕴含有服务文治、鼓吹休明的因子。对毛奇龄的诗学活动,尤其是他在冯溥影响下反对宋诗风,学界已有关注如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论》(岳麓书社出版1984年版)、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蒋寅《清初钱塘诗人和毛奇龄的诗学倾向》(《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但由于视角不同,博学鸿词科对其诗学影响研究仍显薄弱。笔者在考索其诗学经历基础上,揭示康熙博学鸿词科的诗歌史意义。一、康熙十

3、七年前的诗歌创作与观念(一)诗学经历诗歌史上,毛奇龄(1623~1716)是位值得关注的重要人物。因为他创作丰富,声名极高,还因为高寿的毛奇龄是位难得的近百年历史的见证人,对明清诗坛演变有清晰的体认,诗学评论中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与自我反思蒋寅在《清初钱塘诗人和毛奇龄的诗学倾向》中指出,毛奇龄有一种极强的自我意识与诗歌史观念。,诗学主张更具时代性,诗学经历也就成为明末清初诗坛变化的一个缩影。康熙十七年以前,毛奇龄的诗风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他在《张澹民诗序》中称:“予少好宋元人诗,既而随俗观钟伯敬选诗,又既而悉弃去,效嘉隆间王、李、吴、谢、边、徐诸诗。”毛奇龄:《西河合集·序》卷二十

4、二,乾隆间萧山毛氏书留草堂刊本。揭示了自己喜爱宋元诗风,继而深受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影响,走上幽寂憔杀一途,接着效仿明诗,最后崇尚唐诗风。然而这只是诗学风尚变化过程的一部分。完整的过程是先从唐诗风转入宋调,后由宋调向唐诗风回归。据《沈方舟诗集序》载:往者予来杭州,每与陆君景宣、丁君药园主客论诗,其时持论太峻,尚墨守嘉隆间人不读唐以后之书说。而既而于役海内,时局大变,阴袭虞山宗伯之指,反唐为宋,而阳饰之以元和长庆之体,曰:吾唐人也。毛奇龄:《西河合集·序》卷二十八。指出自己崇尚宋诗始于逃亡途中,此前崇尚唐诗。明亡后毛奇龄曾一度逃亡,假如他.---顺治三年(1646)改宗宋诗,他已

5、24岁;若按他的自叙“四十之年,瓜副而尽。十年幼稚,十年困诎,十年甲兵,十年奔走”毛奇龄:《西河合集·书》卷一《与赵明府书》。,也是30多岁才改宗宋诗,所以“少好宋元人诗”的“少”指年轻时,而不是少年时代。该序点明诗歌风尚转变的原因。明朝前后七子以盛唐为宗,影响所至形成唐诗风尚,故而毛奇龄、陆圻、丁澎宗唐持论峻切,加之他十多岁时就受宗尚唐诗的陈子龙赏识。后来逃亡生活中受钱谦益倡导宋诗影响改宗宋诗。此后,又由宋元诗风转向竟陵派诗风,最终取径前后七子返回唐诗。毛奇龄回归唐诗当在康熙六年前。康熙四年游幕湖西,“乃赴湖西住一年”毛奇龄:《西河合集·墓志铭》卷十一《自为墓志铭》。,期间作《

6、施愚山诗集序》(《西河合集·序》卷六),序中引陈宏绪的“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不以诗为诗”立论,所以康熙十七年到京师后,才会惊讶于宋诗风的流行:“吾乡为诗者不数家,特地僻而风略,时习沿染,皆所不及。故其为诗者皆一以三唐为断。而一入长安,反惊心于时之所为宋元诗者。”毛奇龄:《西河合集·序》卷二十二《何生洛仙北游集序》。(一)风雅正变观毛奇龄信奉儒家诗教论,但他的诗学理论是一种多少有些偏离诗教正统的理论,这与时代风会有关。如在风雅正变的理论反思上,他的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又别具一格。风雅正变是传统诗教论的重要组成,认为诗歌情感基调与时代息息相关,即《诗大序》所说“治世之音安以乐,

7、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郑玄在《诗谱》中将前者视为正风、正雅,乱世悲歌称为变风、变雅,前者为诗歌鹄的,这就是诗教论正统,所谓“诗之为教,温柔敦厚,上以扬厉乎朝庙言享之隆,下以抒写乎山川行役风俗赠答之事。盖古今作者之所同而其升降则不能不与时而异。……至于变风变雅,怨而不乱,君子亦有取焉。然此特不得志于时者之所为耳,岂以是为作诗之则也哉?”李必果:《展台诗钞序》,方象瑛《健松斋集》卷十八,民国十七年方朝佐重印康熙木活字本。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中,哀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