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

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

ID:28633541

大小:91.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12

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_第1页
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_第2页
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_第3页
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_第4页
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中日比较与研究报告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作者:李少军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7-1317:45:17发布)  阅读59次前言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

2、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辛亥革命时

3、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

4、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最有影响。《日本论》辨析日本民族的特性,比较中日文化与社会的异同,从政治理念、宗教意识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探究日本比中国进步的原因。《中日文化的交流》主要分析和比较近代以来中日在接受外来文化问题上的差异,由此考察两国在面对近代大变局时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研究已不再是具体事项的简单罗列和对比,而是在探索表象后面的深层次问题。他们采用的比较方法和分析视角,对于后来的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广泛展开,日本近代史研究也开始起步,但在很长时间内,近代中

5、日比较研究并未进入学界绝大多数人的视野,因而直到“文革”结束,仅有一篇相关论文(注:黄逸峰、姜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发展上的比较》,《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近代化(或称早期现代化)研究成为学科创新的重要方向,与之密切相关的近代中日比较更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国外著名学者关于近代中日比较的论著,也通过学术交流和译介而广为国内学者所了解。在这样的氛围与条件下,近代中日比较研究得以全面展开。据笔者统计,到2000年为止,发表的专题论文约有150

6、多篇,学术专著有8部。从总体情况看,比较的时间范围一般集中于19世纪下半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两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社会、思想、文化、教育、重要人物等诸多方面。笔者不揣谫陋,选择有代表性的著述,对上述各个方面的研究概况加以总结。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政治中日两国的近代都是充满激烈政治斗争并发生政治大变革的时代,但两国的政治领域因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色,并深刻影响了各自的近代化历程。因而,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中,政治问题自然占有较大的比重。 关于近代前的政治制度。这是重视历史连续性的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

7、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对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注: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有学者分析了近代以前两国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差异。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

8、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