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

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

ID:28631276

大小:107.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2-12

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_第1页
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_第2页
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_第3页
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_第4页
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学中国化历史困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以人类学为中心的思考王铭铭   一、引论        1996年以来,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笔者针对“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比较”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本文报告这一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试图论述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或文化人类学)在中国产生变异的缘由。[1]这里有必要预先说明,人类学依据国家不同而产生认识论和学科特征变异的过程,通常被界定为“本土化”(如中国情景中的“中国化”)的过程。本文选择考察中西现代人类学传统形成的总体历史进程及其问题,主要论述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七十年代(即世界规模的“冷战”结束)这一段光阴里人类学在西方和中国走过的不同道路。

2、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独特道路,也可以被称为“本土化”。但这里之所以要暂时撇开当今关于“本土化”的论争,并非因为笔者没有看到,针对学科“本土化”的概念和实践展开的论述,都应对于它们的现时性有所关照,而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论争有着它们的历史根源,而对于历史的考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项有关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清醒认识。    也有必要说明,对学科史的这项研究,与近年来华勒斯坦(Immanuel.---Wallertein)等学者针对西方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的演变进行的历史反思之间构成的关系的差异。华勒斯坦等人从欧美的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力量发展过程为背景,解释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学科衍生历程,

3、主张将学科体系及体系内部的专业放置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创建、世界霸权兴起的历史过程中考察(华勒斯坦等1998)。对于理解西方社会科学的整体面貌,华勒斯坦等人的反思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我其论点抱有两点疑问。首先,华勒斯坦等人基于社会科学总体史的研究认为,社会科学如要驱除它的权力阴影,就需要抛弃学科的界分,凭依诸如“复杂研究”和“文化研究”之类的超学科分析框架,挑战旧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学科分化模式。而在我看来,虽然对于在学科建构非学术力量确实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西方社会科学学科的专门化似乎不应单纯被理解为“政府部门专门化的需要”引起的;并且,将学科界线的打破看成是克服社会

4、科学历史问题的手法,显然忽视了近代西方知识发展的特殊逻辑及各种知识生产和传播门类与国家和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的既互相勾联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忽视了知识对于其它种类的力量的超越性(哈贝马斯1999)。其次,华勒斯坦本人在论述社会科学的前景时,似乎对于“去西方”(de-Westernize)存在着过高的期待和过多的幻想。他以为若社会科学能去除其西方中心论特性,即能脱离它的历史困境(Wallerstein1997);而在我的认识中,华勒斯坦预期中可以起替代作用的非西方(如中国)社会科学,却同样(甚至更加)难以摒弃权力对自身的制约。正是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笔者展开学科史的再度反思。      

5、.---   一如对以汉语撰述和讲授的的人类学(一般称为“中国人类学”)有所了解的学者所看到的,与华勒斯坦等学者所预期的不同,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不能说具备了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欠缺的超越精神,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国家化的论述体系。相对而言,西方的人类学或许应该说比较切近华勒斯坦等人的追求。华勒斯坦等人认为,西方人类学是欧洲民族—国家治理其他社会的知识需要的必然产物,是“帝国主义的侍女”(同上)。事实上,尽管部分的人类学家曾经确实充当过华勒斯坦等人批评的角色,但作为一个整体,现代人类学追求为世界和文明之“本我”的认识提供了一面“非我”的镜片,完全与“帝国主义的情趣”不相投

6、合。人类学学科综合了人文思想、实证主义世界观和哲学观的旨趣,从19世纪后期开始即为西方人文思想开拓了超越本文化、从西方文明迈向世界其他文化模式的道路。20世纪的前六十年,是西方人类学“现代化”的时期,此间这门学科更集学苑之英华,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与世界观展开了文化的自我批评(MarcusandFischer1986;王铭铭1999)。那么,这样一门西学在中国如何变成一种国家化的论述体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显然需要直接面对华勒斯坦等人所忽略的“非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的“现代化”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而笔者将以“汉语人类学”(Chinese-speaki

7、nganthropology)为例来解答。        这里运用“汉语人类学”而不用“中国人类学”.---这个更为通常的概念,部分是因为考虑到基于后一种概念而展开的学科史论述曾出现两种概念混淆状况:其一,“中国人类学”的概念经常排斥以汉语翻译出来的人类学作品,而汉语的翻译作品实际上是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汉语学界的“中国人类学”向来有与西方研究中国的“中国人类学”(Chineseanthropology)混淆的趋势。除此之外,我还考虑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