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岩溶裂隙补给矿井突水特征判别及开采预控

顶板岩溶裂隙补给矿井突水特征判别及开采预控

ID:28581891

大小:5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1

顶板岩溶裂隙补给矿井突水特征判别及开采预控_第1页
顶板岩溶裂隙补给矿井突水特征判别及开采预控_第2页
顶板岩溶裂隙补给矿井突水特征判别及开采预控_第3页
资源描述:

《顶板岩溶裂隙补给矿井突水特征判别及开采预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顶板岩溶裂隙补给矿井突水特征判别及开采预控冯辛向安德周毅傅启明(成都地奥矿业能源有限公司,成都610041)摘要:金鹅池煤矿在+200m东轨道石门施工探水钻孔时发生突水,涌水量从最初的80m3/h,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至320m3/h,水量维持在200m3/h持续三个月有余。本文从水量、水质、顶板基岩导、含水结构、补给来源及水力联系等方面对顶板强岩溶裂隙突水特征进行分析、判别,并在物探及注浆堵水中得以验证。根据验证结论,对矿井水文地质特征作出进一步修正,为矿井开拓部署调整及开采预控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顶板岩溶导水裂隙突水特征开采预控精彩文档实用标

2、准文案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1概述1.1井田特征金鹅池井田位于川南珙长背斜末端,区内主要的构造形态由东部玉竹山背斜和西部回龙场向斜构成,井田面积26.8911km2。地貌特征为典型的构造剥蚀地形地貌,表现为背斜山、向斜谷特征,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标高450~700m。矿井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可采煤层为P3l顶部的C11煤层,煤厚0.90~2.54m(平均1.14m)[2],井田内煤层赋存标高-200m~+444m,上距长兴组(P3c)底界4.60~11.00m,平均6.44m;下距茅口组灰岩(P2m)平均厚100m左右。1.2突水经过金鹅池煤

3、矿在沿19#勘探线以NE68°方位掘进+200m东轨道石门过程中,在距+200m南轨道大巷以东125m位置布置3个探水钻孔,其中3#、4#孔以仰角+10°、方位角63°和78°施工,设计孔深65m,在施工至孔深42m见水,终孔至46m处时停钻,水量均稳定8m3/h。而5#孔设计为正前方俯孔,以俯角-20°向斜下方钻探,施工至39m孔深见水,水量80m3/h,10min后水量达到320m3/h,并伴有H2S气体。自2012年8月17日穿水至2012年11月25日堵水止,此期间内5#钻孔涌水量一直在200m3/h以上,并一直伴有H2S气体,出水位置及探水钻孔布

4、置见图1、2。图1+200m东轨道石门探水孔平面图图2+200m东轨道石门探水孔剖面图2突水特征判定2.1突水水源分析1)老窑及生产井采空区水从突水一直伴有H2S气体的特性分析,老窑水特征相近,但突水点所在的位置处于井田中部,该矿矿业权设置与周边矿井无重叠及冲突,且该矿目前处于基建期,自身无采空区,因此可判定突水源于老窑及采空区的可能性极小。2)底板岩溶突水由图1、2知,突水点所处位置与原地勘报告推断的茅口顶界面很近,根据+200m东轨道石门施工现场实地调查,发现有含黄铁矿高岭石粘土岩(该岩层位于P3l底部,为P3l与P2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m分界的标志层

5、)。根据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川南地区P2m为富水性极强的岩溶含水层,井田内茅口组灰岩在西北部大面积出露地表,出露标高高达+600~+700m,从实测的5#突水钻孔的水压(4.2MPa)来看,与此处与茅口地层(P2m)出露标高形成的压力相一致,且茅口组(P2m)底板水在冲刷龙潭组(P3l)底板标志层时与黄铁矿晶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H2S气体,顺着水流一起涌出。由此可见水源为底板茅口组(P2m)水可能性较大,这也比较符合为何该处的仰孔3#、4#孔的涌水量远小于俯孔5#孔的现象。3)顶板补给水源+200m东轨道石门突水点所在位置距玉竹山背斜轴线水平距离154m,

6、从构造力学分析可知,玉竹山背斜在形成的时候受东西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与东西向主应力伴生的必有一组共轭“X”剪节理及张性节理[9](见图3)。通过构造裂隙,大气降水及含水层的水可以补给到煤系地层,长兴组(P3c)底部及龙潭组(P3l)泥岩中均含黄铁矿晶粒,遇水后可生成H2S气体,这与碛头水质特征比较吻合。图3玉竹山背斜受力示意图因此,通过以上分析,突水水源来自顶板补给,且由该井田以往地质勘探报告提交的资料显示,突水区域内长兴组(P3c),在邻近勘探线上施工的20-434号孔揭露该段地层,裂隙不甚发育,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0605L/s.m,钻孔抽

7、水后,水位恢复极为缓慢,且不能恢复到抽水前的高度,从恢复水位曲线的形态看,拐点不明显,表明地下水补给条件极差,地下水以储积量为主该地层富水性弱[2],对此次突水影响较小,故突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通过上覆地层的岩溶、导水裂隙构成此次突水的主要水源[6]可能性较大。2.2物探验证突水特征为探清突水补给来源、导水通道及含水分布特征及区域,对包括突水点所处的背斜轴区域采用小线圈大电流的瞬变电磁法展开地面物探工作[7],从物探剖面图(图4)分析,5#钻孔末端刚好进入由上覆地层导通下来的导水裂隙带内,且从图中很明显可判断该区域含水的低阻区主要分布于含煤地层以上的

8、区域,地层的充水性呈现由上往下递减的趋势[3];该区域P2m上部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