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函数已出现错误的分析.doc

初中函数已出现错误的分析.doc

ID:28505947

大小:16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0

初中函数已出现错误的分析.doc_第1页
初中函数已出现错误的分析.doc_第2页
初中函数已出现错误的分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函数已出现错误的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函数已出现错误的分析初中数学内容当中,最难得当属函数部分了,数形结合,抽象而且不具体,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一部分内容。这就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技巧,函数内容的教学教师很容易走进教学误区,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本次国陪计划中学习王玉起教研员《函数课堂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谈谈有关函数这方面的习题教学进行分析与思考。例如下列题目中,学生就容易这样去做:例1:求函数的反函数。错解函数的值域为y[2,6],又,即所求的反函数为y=2±(2≤x≤6)剖析上述解法中忽视了原函数的定义域,没有对x进行合理取舍,从而得出了一个非函数表达式。

2、例2:已知函数(x)=(x+1)2–2x[-2,+∞],解方程(x)=-1(x)。分析直接求得-1(x),再解方程(x)=-1(x)较为繁琐,学生容易想到方程(x)=-1(x)的解是函数的图象与直线交点的横坐标,且满足的定义域.解令消去.解方程的解为用同样的方法再解下面一例:已知函数解方程。解令消去得解得,又与的公共定义域为[0,],从而方程的解为但另一方面,若我们先求=(),再解方程=(0)化简得解得方程的解为,此方程有三个根。上面解法在解第二例时为什么会出错呢?问题的关键是错误地认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图象其公共点一定都在直线上,其实不然,这与函数的增减性有关,我们可得

3、以下命题:(1)设是增函数,其反函数为,若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公共点,则公共点必在直线上。(2)设是减函数,则函数与的图象的公共点不一定都在直线上。命题(1)的证明:设函数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函数的定义域为B,值域为A,由于在A上是增函数,易证在B上也是增函数,任取,则有,故,若a=b,则命题得证。若a≠b,设a

4、的误区(1)求反函数时忽视求原函数的值域;(2)求反函数时忽视了原函数的定义域;。(3)混淆复合函数的反函数与反函数的复合函数两个不同的概念;(4)盲目利用反函数求函数值域认为互为反函数的两图象如果有公共点;(5)则公共点必在直线上.函数教学中,数形结合比较重要,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数量关系,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考方法。自己在教学中也注重了这方面,不过对于“图形”的形成教的过于粗略,总认为描点画图很麻烦,学生作的图又不怎么准确,不如老师

5、代办把图形画好,加上考试的时候一般的函数图形试卷都会画好,一次函数图象画也不难,所以在有关图形的形成时都是我画好后让学生根据作好的图形分析图象性质。这样做的一个缺陷是学生对于图形的形成没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属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往往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生疏,而且很容易用错,对于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对于提升函数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会形成一种误区。正如王玉起教研员认为数学知识的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单独教授知识无益于课本的复读,利用数学思想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意识,另

6、一方面通过从“数”与“形”两方面对问题的认识,发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类比”在“数形”两方面的联系。从而提升对学生函数教学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