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札记三则.docx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札记三则.docx

ID:28497367

大小:52.4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札记三则.docx_第1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札记三则.docx_第2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札记三则.docx_第3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札记三则.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札记三则.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越公其事》札記三則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胡敕瑞一《越公其事》簡17:孤疾(痛)之,以民生之不長而自不夂(終)亓(其)命。用事(使)徒遽趣聖(聽)命於……”整理者注:“用,因此。事,讀為‘使’。遽、趣同義連用,猶遽卒。遽,急速。《莊子·天地》:‘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已也。’成玄英疏:‘遽,速也。’,即‘趣’字,《說文》:‘趣,疾也。’”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第137頁釋文、139頁注釋,中西書

2、局,2017年。整理者認為“遽趣”同義連用,并解釋“遽”義為遽卒、急速,恐未當。“遽”雖有遽卒、急速義(如整理者注中所引《莊子·天地》例),但是簡文中的“遽”並非此義。《爾雅•釋言二》:“遽,傳也。”《說文•人部》:“傳,遽也。从人、專聲。”《説文•辵部》:“遽,傳也。一曰:窘也。从辵、豦聲。”徐鍇曰:“傳車尚速,故又為窘迫也。”“傳”“遽”同義,可以互訓。根據徐鍇案語,可知“遽”的本義為傳車,引申則有急速、窘迫義。簡文中的“遽”是本義的一種借代用法,借以表示乘坐車馬的使者。《禮記•玉藻》:“士曰傳遽之臣,

3、於大夫曰外私。”鄭玄注:“傳遽,以車馬給使者也。”《周禮•秋官•司寇》:“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媺惡而無禮者。”鄭玄注:“傳遽,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遽”“傳”析言有異,渾言無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驛”注:“車謂傳,馬謂遽。渾言則傳、遽無二,析言則傳、遽分車、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馹”注:“車曰馹曰傳,馬曰驛曰遽。”桂馥《說文義證》“傳”注:“古者以車駕馬乘詣京師謂之傳車,其後又置單馬乘之,謂之驛騎者,今之遞馬也。”簡文中的“遽”并非與其後的“趣”同義連用,而是與其前的“徒”構成近義連

4、用。“徒”“遽”指往來的使者,無車馬而使謂之“徒”,有車馬而使謂之“遽”。《說文•辵部》:“徒,步行也。从辵、土聲。”《易經•賁》:“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左傳•隱公九年》:“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國語•吳語》記載吳王之事,正有“徒遽”連用例,“徒遽”表示徒步、坐車的使者。如下:吳王親對之曰:天子有命,周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無姬姓之振也,徒遽來告。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韋昭注:“徒,步也。遽,傳車也。”(《國語·吳語》)《吳越春秋·夫差内傳》有一段與《國語•吳語》相似的內容,

5、文作:吳王親對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約諸侯貢獻,莫入王府,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無姬姓之所振,懼,遣使來告。冠蓋不絕於道。”《國語》的“徒遽來告”相當於《吳越春秋》的“遣使來告”,“徒遽”相當於“使”。簡文中的“徒遽”用同《國語•吳語》,也是指徒步的使者與乘坐車馬的使者。簡文“用事(使)徒遽趣聖(聽)命於……”一句意謂“因此派遣徒步的使者、坐車的使者趕緊聽命於……”。二《越公其事》簡49:東(夷)、西(夷)、古蔑、句(吳)四方之民乃皆(聞)越(地)之多飲(食),政溥(薄)而好(信),乃波(往)(歸)之,越(

6、地)乃大多人。”整理者注:“波往,比喻之辭,喻其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第122頁釋文、124頁注釋,中西書局,2017年。陳偉先生不同意整理者的看法,作了如下讨论:古書未見“波往”一類說法。“波”恐當讀爲“頗”,皆、悉義。劉淇《助字辨略》卷三“頗”字條:“《漢書·田竇傳》:‘于是上使御史簿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讐,劾繫都司空。’此頗字,猶云皆也。頗不讐者,言嬰爲夫白冤皆不實也。若略不實,不應遂囚繫嬰矣。如《趙充國傳》:‘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

7、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殺略人民,將何以止之。’《李廣傳》:‘李蔡以丞相坐詔賜冢地陽陵,當得二十畝。蔡盜取三頃,頗賣得四十餘萬。’此頗字竝是盡悉之辭。頗本訓略,而略又有盡悉之義,故轉相通也。盡悉則是遂事之辭。故頗、叵又得爲遂也。”以皆或盡悉之義解釋簡文,似無不合。陳偉:《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7年4曰27日。今按,“波往”恐非如整理者所说为比喻之辭,“波”也可能並非如陳先生所釋的皆或盡悉之義。“波”古漢語有奔跑一義。例如:(1)汝等便當東西波迸,乃至喪命。(三國吳支謙《菩薩本緣

8、經》卷3)(2)彼軍盡皆疫病,或波迸逃竄。(唐大廣智不空譯《菩薩成就儀軌經》卷1)(3)戀土懷舊,人之本情。波迸流離,蓋不獲已。(唐李延壽《北史·隋房陵王勇传》)(4)曷可去之,于黨孔盛。敏爾之生,胡為波迸。(唐顧況《左車》詩之一)(5)或時行聚落,或投竄山林,人眾以波逃。(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3:)(6)自知虛誕,仍更波逃。(《冊府元龜》卷一百五十三)(7)餒殘相望,眾侶波奔。(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