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

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

ID:28494405

大小:3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0

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_第1页
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_第2页
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_第3页
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_第4页
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学思想的诗性阐释张载(1020—1077),为“北宋五子”之一,是宋代理学的先驱者。因徙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世因称横渠先生。与一般学者年少时即好学深思不同,张载少喜谈兵,志气不群,慨然以功名自许。他生长的横渠,临近北宋西北边境,因此对于宋王朝与西夏当时已然十分尖锐的矛盾有着更加敏锐和深刻的感受,故而十分留意和关注西北边患,《宋史》本传载其“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张载由志在功名转向探讨儒家性理之学,缘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元昊反宋的触发。时朝廷急于稳定边境局势,召范仲淹为天章阁待

2、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张载因上书谒见,备陈关于用兵的谋略和计划,表达参与边防军事的愿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当时守边固防而急需用人的关键时刻,范仲淹并未答应张载,而是因为“知其远器”,觉得他在儒学方面会有更大作为,“乃警之云:‘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宋史?张载传》),将他的人生追求由志在功名引导到从《中庸》中探索儒家名教之乐方面。对于范仲淹“劝读《中庸》”之深意,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我们关注的是,经由他的劝导,张载的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由追求外王事业的

3、经世之学转向于追求内圣修养的性理之学。《宋史?张载传》载,在接受范仲淹的劝导之后,张载“读其书(按,指《中庸》),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作为弟子,吕大临在《横渠先生行状》中记述张载求道时艰苦力索的精神时,曾这样写道:“(横渠)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正是这种数年苦心孤诣的辛勤探究,张载终于建立起一套足以抗衡佛老的理学思想体系,从而圆满完成了范仲淹交给他的重

4、大任务。嘉祐二年(1057),三十八岁的张载进士及第,并约在此时在开封主讲《周易》,这表明他的思想此时已经成熟。然而遗憾的是,范仲淹早在仁宗皇祐四年(1052)已去世。历史并没有给张载提供向范仲淹请谒、汇报的机会。今天看来,范仲淹当时的劝导,可能使宋王朝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军事人才,却造就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程颐尝论张载《西铭》,称其“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清代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中也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5、高度肯定了张载为重建儒学、确立抗衡佛老的儒学之体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作为理学先驱,张载之学以乐天知命为本,以尊礼贵德为用,以《易》与《中庸》为宗,以孔孟渊源为法,为学主张“学必为圣人而后已”,认为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在于“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横渠之学有两个鲜明的特质:一是明体达用,注重经世致用。张载志气不群,年少时期既已树立起伟大的抱负和强烈的使命感,其学虽有关于抽象的理学本体论的建构,但并不空谈性理,不像其他理学家多局限或停留于自我心性修养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上,而是注重

6、立体以达用。他曾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概括自己一生为学的宗旨。如果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着眼于心性之本体建构的话,“为万世开太平”则是讲由内圣心性开出经世外王。这四句话不仅表现了张载的理学思想是循着由内及外、由体及用的顺序而推进的,也体现出张载并非醉心或满足于思想体系的建构,而是具有立体以达用的明确追求。正是如此,举凡井田宅里之制、学校之法、婚祭之仪及古今之礼,他莫不详究。据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载”在云岩,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

7、,每以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于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张载之重礼,从根本上说即是这种经世致用学术追求的体现。二是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程伊川曾经说过:“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二上)不过,最早发明此意并将此意阐发得最为详尽、深刻的则是张载。他从世界的统一性出发,将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看成是以仁为纽带而普遍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在他看来,“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礼仪三百

8、,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正蒙?天道篇第三》,《张子全书》卷二)。在《西铭》中,张载以寥寥二百余言,进一步阐扬仁德之覆载万物、普施无外,提出“民胞物与”.---的主张,将天地视为父母,民众视为同胞,万物视为朋友,从而使个体自我胸怀天下,放眼宇宙,把自己看成是宇宙整体的一个必要部分,把天地万物看作是与自己息息相通的整体。在这一境界中,个体的道德自觉大大提高,其行为不再是出于个人一己之私,而是基于普遍的价值、基于对人类全体与天下道义之担荷。反过来,个体也因为与天地万物一气相通而获得了来自于天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