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

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

ID:28469623

大小:99.3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10

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_第1页
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_第2页
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_第3页
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_第4页
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的推行,标志着在当代中国维持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走向了瓦解。从此,中国农村社会由公社体制时代步入公社后体制时代[1]。这种体制转换对中国农村社会造成的深刻、长远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多种领域和多重视角来进行探讨和分析[2]。从现有研究看,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梳理、分析和概括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新景象和新格局。这些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和整体的抽象、概括①。二是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考

2、察、揭示和总结公社体制瓦解后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困局②。它关注的是国家权力与基层社区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以及微观乡村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和难题。上述两种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国家、乡村两个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的。而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县政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最基本的行政管辖单位。因此,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的中观视角,既可以上溯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推行,又可以下追乡村基层的落实和运作图景。基于此,本文以中部地区湖南省攸县为研究个案,考察、揭示公社体制解体后的县域经济发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及基层社会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3、乡政村治体制的推行,标志着在当代中国维持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走向了瓦解。从此,中国农村社会由公社体制时代步入公社后体制时代[1]。这种体制转换对中国农村社会造成的深刻、长远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多种领域和多重视角来进行探讨和分析[2]。从现有研究看,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梳理、分析和概括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新景象和新格局。这些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和整体的抽象、概括①。二是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考察、揭示和总结公社体制瓦解后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困局②。它关注的是国

4、家权力与基层社区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以及微观乡村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和难题。上述两种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国家、乡村两个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的。而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县政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最基本的行政管辖单位。因此,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的中观视角,既可以上溯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推行,又可以下追乡村基层的落实和运作图景。基于此,本文以中部地区湖南省攸县为研究个案,考察、揭示公社体制解体后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体制转换对农村基层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公社体制的解体,改变了公社时期原有政社合一的全能式控制方式。从此,中国农村在经济、社会领域出现了许

5、多新变化、新景象,与之相伴随,体制转换也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首先,公社体制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改变了攸县农业经济的格局,农业生产出现了四个明显的转向。经营目的上,突破了自给半自给经济的束缚,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全县涌现出各种专业户、重点户24300户,占总农户的16.2°/。,比1982年的2.74%,上升了13.6%。在他们带动下,出现了一些以一业为主,定向生产的区域化专业生产基地。全县贡献国家粮食31849万斤,占粮食生产的36.30/0。经营范围上,突破了单一经营的状态,开始向多种经营、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化。经营范围从田

6、土伸展到水面、空间,从种养业伸展到加工、运输,从生产领域伸展到流通领域,打破了单一经营的格局,开始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1983年的粮食收入比重比大包干前的1981年下降了2.78°/。,而多种经营收入的比例则由1981年的41.6°/0上升到44.38°/oo经营方向上,突破了简单再生产的局面,向开发性生产转化。农民开始把积蓄起来的财力、物力和剩余劳力投向荒山、荒坡、荒水,走开发致富的道路。经营方法上,突破了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开始向集约化经营转化。全县杂交水稻面积占晚稻面积的84.94%,产量却占89.97°/o[3]0其

7、次,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农村产业比例和农民家庭创富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农民商品经济意识逐步增强。不少人转变“温饱”观念,树立大富观念;打破“守土”观念,坚定开放观念;破除平均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抛弃“贱商”观念,树立兴商观念;克服“老粗”观念,加强知识观念,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不少人从农内产业向农外产业转移,生产领域不断拓宽。1987年攸县有4万多劳力输出,占农村剩余劳力的40%以上,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迗4925万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总额的13°/。[4]。地处攸县边陲,自然资源贫乏的

8、渌田乡该年劳务收入达584万元,占全乡社会总产值的24°/。,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57元,摘掉了贫困帽[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