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

ID:275824

大小:3.15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7-07-17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_第1页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_第2页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_第3页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_第4页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教学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一、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二、父系氏族文化遗存的代表三、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一、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1、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位左,侧身屈肢面向男性;婚姻形态进化表杂婚:不分辈分的乱婚。血缘婚(班辈婚):婚姻关系只限同辈的兄弟姐妹。普那路亚婚(族外婚punalua):血亲不能通婚,两氏族构成婚姻集团,“族外”发端,母系氏族公社出现。对偶婚:一对姻族之间的男女建立了较为固定的关系。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公社由此产生(含一夫多

2、妻制)。2、以男系为世系的父系继承权和对父系祖先的崇拜屈家岭陶祖男性祖先崇拜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男性陶面具3、私有财产的增多和贫富分化的出现大汶口35号三人合葬墓。男子是墓主,旁边是女子和幼童。三人同时埋葬,随葬品放在男子身边。这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并且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墓葬二、父系氏族文化遗存的代表1、龙山文化2、齐家文化3、屈家岭文化4、良渚文化5、石峡文化各地考古学文化的继承关系1仰韶文化--河南、河北、陕西龙山文化2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3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4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5河姆渡、

3、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1龙山文化延续大汶口文化而来,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得名: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距今5000年-2000年主要分布:山东、陕西、河南、山西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等地。可分为山东、陕西、河南龙山文化等。主要特点:1轮制黑陶、玉器。2麻布。3建筑:土坯、石灰面和儿童奠基。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陶器 白陶鬶(GUI):酒器或水器(上)黑陶罍:食器或礼器(下)龙山文化黑陶杯龙山文化玉器2齐家文化延续马家窑文化得名:1924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公元前2000年左右主要分布:甘青地区黄河沿岸及其支流。东起泾河、渭河流域,西到湟水流域

4、,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主要特点:1农业为主。(石杵、石磨盘、粟)2陶器(双大耳罐)3冶铜业(红铜和青铜)。4男女合葬墓普遍。出现父子合葬、殉葬墓。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三角纹彩绘陶片:(右上,高4.7厘米)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三角纹彩陶双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七角纹铜镜青海尕马台出土径:9.5厘米齐家文化殉葬墓和 父子合葬墓3屈家岭文化得名: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年代:约距今5000多年至4600年。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

5、,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分早、晚两期。重要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圆形城址;安乡划城岗遗址。特点:1多为素面磨光黑陶,薄胎彩陶器为特色陶器。2农业:水稻,双肩石锄。3多间式房屋。张绪球:《屈家岭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屈家岭文化蛋壳形陶杯彩陶壶(河南淅川出土)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屈家岭文化多间房屋高4.6厘米4良渚文化延续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的崧泽类型得名:1936年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时间: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太湖地区文化特点

6、:1玉器(玉敛葬琮)2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合。3城址(290万平方米,最大)良渚文化玉器玉琮(高4.5厘米)玉琮(高10厘米)良渚文化瑶山遗址高台土冢与祭坛良渚文化城址和城垣玉玦(上,直径6.3厘米)玉玦(中,直径8.8厘米)玉琮(下,长14.1厘米)5石峡文化得名:1973年广东省曲江县石峡遗址时间:约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广东省北江、东江等特点:1农业(稻谷)2玉器(玦、琮)3二次迁葬,两套葬具三、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一)经济1、原始农业的进步2、原始手工业的发展石器制造制陶业冶铜业玉器、骨角器、象牙雕刻纺织、编织技术的

7、发展石器龙山文化蛋壳陶杯齐家文化三角纹铜镜径:14.6厘米玉背象牙梳良渚文化通高10.5,玉背顶宽6.4,象牙梳上宽4.7,厚0.6厘米浙江省海盐县周家浜遗址30号墓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冠状玉梳背已沁为鸡骨白色,为良渚文化神徽羽冠形态,镶嵌于象牙梳上,象牙梳为倒梯形,上端两面刻席纹,下分六齿。这一玉背象牙梳的出土,明确解决了玉冠状饰的使用功能。良渚文化人兽形玉饰高5.5,宽1.3,厚0.2-0.4厘米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白玉质,内隐绿色斑纹,光洁细腻,以琢磨及镂空工艺琢一人兽复合形图象,顶端为一仰天长啸的神鸟,下面是一曲

8、肢男性像,头戴平冠,冠中出一粗壮饰物与神鸟相连,人鸟间雕一小松鼠,下面琢有一小孔,似起固定之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