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

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

ID:28469175

大小:237.9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0

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_第1页
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_第2页
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_第3页
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_第4页
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码序列相关性实验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专业:通信工程专业11级学号:631106040215姓名:车超实验所属课程: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演进技术实验室(中心):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指导教师:吴仕勋2014年3月教师评阅意见:签名:年月曰实验成绩:一、题目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信道化码和扰码产生二、仿真要求要求一:建立M文件分别产生m序列、gold序列及OVSF序列。要求二:要求仿真不同序列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三、仿真方案详细设计(1)实验原理:1.M序列,所谓的M序列就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它是由多级移位寄存器或其他延迟元件通过线性反馈产生的最长的码序列。m序列可由

2、二进制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它主要由n个串联的寄存器、移位脉冲产生器和模2加法器组成。其原理ci的取值决定了移位寄存器的反馈连接和序列的结构。现在将它用下列方程表ftf(x)=++…+CnX:=2C.X这就是特征多项式。其X的值的系数示::-0就能指出反馈的值取1。然后依次移位就可以得到一个M序列。1.gold序列。Gold序列就是通过通过两个M序列进行一个摸2和得到。其原理3.ovsf扩频增益码的产生就是通过HandMard矩阵为原型然后进行变化得到的码序列。其原理通过自己定义长度就可以得到相应这么多的序列。(2)自相关和互相关所谓的序列的自相关和互相关就是序列之间的相似程度

3、。互相关就是两个序列相乘然后除以长度,自相关就是序列自身移位后乘。Ui1、仿真结果及结论-110-110246M序列K:度0246Gold序列长度a10246M序列长度•10246Gold序列长度嶽條祇翠wpoe0246Ovsf序列长度o-0.5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M序列的互相关性要差一些,gold序列的互相关性很好,ovsf序列总体比较好五、总结与体会总体来说这次实验我做得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对于码序列的产生知识弄得比较清楚。适时的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用到了实验中来,这样对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是很有好处的。在程序的运行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互相关性的计算,我们想要得到比较可靠的数

4、据的话就要多进行几次序列的移位,因为原始序列移位后也是具有同样性质的序列。这样在进行比较就得到比较可靠的数据。在关于OVSF的码的思想处其主要就是采用一个HanMard矩阵来进行迭代。这次实验让我对与3G的码序列有了大致的了解,让我获益匪浅。六、主要仿真代码clearall;clcstage:=3;%寄存器个数ptapl==[13];%xAl和xx3项系数为1ptap2==[23];%x*2和项系数为1regil==[111];%初始化寄存器1regi2==[111];%初始化寄存器2sf=64;m_code_l=mseq(stage,ptaplzregil);%产生如芋歹(Jm

5、_code_2=mseq(stage,ptap2,regi2);m_codel=2*m_code_l-1;m_code2=2*m_code_2-1;%转换成双极性rhol=autocorr(m_codel);%f

6、扣义性函数Rl=crosscorr(m_codel,m_code2);%M1和M2的勾:斗fl关性闲数xl=O:length(rhol)-1;subplot(3,2,1);plot(xl,rhol);xlabel(*M序列长度1);ylabel(*M自相关系数1);subplot(3,2,2);plot(xl,Rl);xlabel('M斤:列长度1);ylabel('M

7、互相关系数1);gold_code_l=goldseq(m_code_l,m_code_2,2);%goldJ芋歹(Jgold_code=2*gold_code_l-1;rho2=autocorr(gold_code(1,:));%自相关性函数R2=crosscorr(gold_code(1,:),gold_code(2,:));卷G1和G2的互扣又性函数x2=0:length(rho2)-1;subplot(3,2,3);plot(x2,rho2);xlabel('Gold序列•长度1);ylabel('gold自相关系数1);subplot(3,2,4);plot(x2,R2

8、);xlabel('Gold序列长度1);ylabel(1gold互相关系数1);ovsf_code=OVSF(sf);ovsf_code1=ovsf_code(sf-1,1:sf);ovsf_code2=ovsf_code(sf-2,1:sf);rho3=autocorr(ovsf_codel);%自相义性函数R3=crosscorr(ovsf_codel,ovsf_code2);蚤G1和G2的互相又性函数x3=0:length(rho3)-1;subplot(3,2,5);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